闽中“倾身事茶不知劳”,北方“盐酪椒姜誇满口”:苏辙煎茶诗《和子瞻煎茶》注释
@铁山青士(笑独行)[编注]
闽中“倾身事茶不知劳”,北方“盐酪椒姜誇满口”:苏辙煎茶诗《和子瞻煎茶》注释杂古·和子瞻煎茶
@[宋]苏辙[诗]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誇满口。
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
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铁山青士附注:该诗所和原唱为苏轼杂古《试院煎茶》,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即1072年。)
【铁山青士注释】
1.百不堪,犹今言啥啥都不行,即啥也做不了。
2.谙,通也,熟也,音安。
3.煎水,苏轼杂古《试院煎茶》谓西蜀煎茶“从活火、发新泉”为贵。
4.偏,独也,特别也。
5.事茶,即事奉茶,指采制茶叶;事,一作争,争茶即斗茶,就该诗所咏为煎茶之事而言,疑乃鱼鲁亥豕之误。
6.劳,一作势,当与“争”相似,乃鱼鲁亥豕之误。
7.俚人,粗人也,土著生民也,与“盐酪椒姜”相联系,当指游牧民族;著音本为灼,今人误读作住。
8.盐酪椒姜,指在茶水中加入盐、酪、椒、姜,当即奶[酪]茶。
9.誇,夸赞也,音夸;古代誇与夸字义有所不同。
10.铜铛,煎茶用铜制茶铛也,茶铛为风炉与茶鳆结合体,茶铛通常为直口,器底三足,带横柄;鳆,鲍鱼也,音复,此象其椭圆形。
11.蚯蚓叫,象煎水时铜铛所发声响。
12.匙脚,或指茶匙柄,匙即茶匙,音迟。
13.旋转,实或为半旋转,即舀茶叶倒茶叶动作所致。
14.秋萤光,谓茶匙柄旋转时因日照而折射出如秋萤般忽闪忽闪之光亮。
15.炙背,晒背也。
16.煎汤,即煎茶汤。
【附录苏轼煎茶诗二首】
杂古·试院煎茶
@[宋]苏轼[诗]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铁山青士附注:该诗即苏辙所和原唱,系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即1072年,当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
七律·汲江煎茶
@[宋]苏轼[诗]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杨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铁山青士附注:该诗系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即1100年,当年五月苏轼受命自儋州移廉州安置苏轼;儋州今属海南,廉州今为广西合浦。)
(2019年6月)
闽中“倾身事茶不知劳”,北方“盐酪椒姜誇满口”:苏辙煎茶诗《和子瞻煎茶》注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