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莲花香片
七月流火,城市的燥热和嘈杂让人忍不住想寻觅一个清凉的所在,于是一家人驱车进了崂山,目的地是有着“崂山最美村庄”之称的雕龙嘴村。临出门前,没忘带上一个空水桶,在青岛生活居住多年,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去崂山,除了爬山、观海、吃海鲜、喝崂山茶,还有一样重要的任务:那便是一定要捎一桶山泉水回来。
雕龙嘴村位于崂山深处,三面环山,东临大海,山势绵延,遥望如同一条盘踞的长龙,而入海处的岬角悬崖恰好形似龙头,故得名“雕龙嘴”。雕龙嘴村所在的王哥庄镇是崂山茶的主产区,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茶,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茶园,一畦一畦齐整油绿的茶树,依着高高低低的山势,点缀在红瓦白墙的房舍前后,煞是好看。
我们来到事先预定的家庭旅馆,一幢二层的小楼,一层主人自住,二层便是客房,这也是雕龙嘴村的特色:几乎家家都经营这样的乡村旅馆。安顿下来,女主人便邀我们坐在院子里喝茶,喝的自然是自家茶园产的茶。小楼坐落在半山腰,视野极佳,整个村庄的景象一览无余,山下的公路自北向南蜿蜒穿过村庄,公路那旁便是开阔的海湾,南面一处小小的海港,正是休渔期,停满了渔船。清凉的海风徐徐吹过院子,崂山绿茶特有的豆香气在山泉水的冲泡下格外纯粹,山海间的这杯茶让心情舒爽愉悦。
我们和主人边喝边聊,聊他们的茶,也聊他们的生活。女主人告诉我们她种了两亩茶,主要是供自家和亲朋,也自售一部分给来住宿游玩的客人,剩下的便是被茶商收购。雕龙嘴村大部分村民的经济来源来自这三部分:茶园、渔业养殖、家庭旅馆。他们种茶有十多年了,春茶在每年四月下旬开始采摘,经过一冬天酝酿的头茶,取一芽一叶的嫩叶,加工成类似龙井的扁茶,是崂山茶中顶极茶品,价格在数千元甚至过万,而且大部分都被老客户提前预订,市面上很难见到。头茶过后的二道茶是一芽两叶,会制成松针形状的绿茶,也属于高端茶。春茶可以采摘到五月下旬,占整个茶产量的三分之一,现在采摘的夏茶产量高,占总产量的一半,但品质不如春茶。崂山茶一直可以采摘到十月份,秋茶多加工成红茶。秋茶采摘完毕,他们就要给茶园做越冬的准备了,施上豆粕制成的有机肥,给茶树盖上薄膜“被”,到来年的正月下旬,阳光开始转暖的时候要及时将薄膜掀起,否则会灼烧到茶树。谷雨前后,又开始采摘新一年的春茶,所以崂山茶没有“明前茶”,而是“雨前茶”。
我们问主人,为什么崂山这个地方会出好茶,她说我们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也很少有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气候温和湿润,海上的雾气与山上的雾气汇集一处,土壤肥沃,又有引自山顶的泉水浇灌,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再加上光照和霜期都比南方要长,茶树生长周期长,所以茶的叶片更肥,滋味也更香。的确,作为中国最北方的绿茶,崂山茶有“江北第一名茶”的美誉。
第二天清晨,我们在海边观赏完日出,信步向山上走去,经过一片茶园时,看到已经有采茶人在田间劳作了,几个裹着头巾的大婶坐在小凳上,将采摘下的鲜叶放在随身的桶中,我和一个大婶攀谈起来,她告诉我现在的茶四、五天采摘一次,她们清晨趁太阳还不太高的时候采几个小时,这一小片园子一早上能采几十斤鲜叶,每五斤鲜叶才能出一斤干茶,采茶确实是个蛮辛苦的活。我问大婶累不累,她笑着说已经习惯了,累了就歇一会,抬身看看远处的大海,也就不觉得怎么累了。不便多打扰,我们继续上山,回望一片片茶园,初升的阳光洒在茶树上,茶园如同被笼罩在金色的雾气中,叶片闪闪发亮,让人有梦幻的感觉。
下山途中,我们在路边一处出售自家特产的小摊休息,一边与摊主聊起天,小伙子邀请我们品尝他们家自产的茶,他说自家种茶已有三十多年,他的父亲是村里最早种茶的一批人,山上有五亩有机茶园,山下还有几十亩的茶厂。他们和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合作,每年都对茶园的土壤、水质、茶树、茶叶进行跟踪监测。在聊天的过程中,他说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虽然崂山茶最初是来自南方的树种,但经过这么多年一代代的种植、改良,崂山茶已经从“外来移民”变成了真正的“本地居民”。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的“南茶北嫁”开始,经历了几番起落,如今崂山茶已经扎根在这片土地,并且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它的历史就是一个接纳与融合的过程。茶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城市里有千千万万像我一样来自异乡的人们,平日和祖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起工作、学习、生活、忙碌,周末到崂山休闲,吃海鲜,吹海风,在山海间品茶,临走时再带回一桶山泉水,这就是地道青岛人的幸福生活了。这座山海相依的城市,有着山海一般的胸怀和气质,接纳、融合着外来的一切,这也是她保持活力和发展进步的源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