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家庭条件不好,缺吃少穿。今天饿一顿,明天凑一顿,但是他志向不改。能饿着肚子看蚂蚁大战,能忍受嫂子刻薄的言语去混饭吃,胯下之辱也没见他怎么放在心上——只管研究他的军事,思考他的战争。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黄舒骏的一首歌——恋爱症候群:不管家里米缸有没有米,也不管路上有人示威抗议;不管海峡两岸统一问题;也不管衣索匹亚多少难民……不管是黑夜或是黎明,不管是梦中或是清醒,只管爱你——韩信只管爱他的军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固然韩信是一个天才,但“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个命题放在他仍然是非常确切的。他在找工作之前,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思考获取了非常系统、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是他后期能够找到好工作的重要基础。
但是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很容易发展为一个纸上谈兵者。所以,实习很重要。但是战争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实习机会的,韩信很懂得循序渐进。他观察蚂蚁的战争,思考它们的排兵布阵,这是本钱最低的实习,而且还很有趣味。同时,那个时代给了他从思想上实习的机会:他记录和思考当时的战争,并且进行分析,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甚至思考接下来的战争会怎么打、应该怎么打,将自身的思考与战争的实际发展趋势相对比,验证自己的军事思路。这是他最初的实习。这些实习给了他自信。
终于走进了军营,他的第一个老板是钟离昧——虽然他很希望直接给大老板项羽打工,但是毕竟简历上太空白——一个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后台的年轻人总是不那么让人信任的。虽然项羽没能好好的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与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擦肩而过,但是想一想项羽所做的也无可厚非。这个阶段韩信在执戟卫士的岗位上干得不是很痛快。他很想在总经理面前表现一把,但是总经理重资历。即便这样,韩信并没有马上离开。一方面是他丰富简历的需要,另一方面,他可以非常近距离的接触战争、接触战争的最高领导者对战争的思考。尤其是后者,可不是谁都有这个机会的。
有了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了在战争的最高领袖身边接触和思考战争的经历,韩信愈发自信。他的志向也更加清晰——当大将军,而且只当大将军。当初钟离昧也说可以让他领兵,但是韩信说不中,你的那点兵不够我带啊。怎么办呢?跳槽吧!
韩信跳槽可不是随便跳的。他思考的不是个人待遇。因为他不是一个为物质生活而工作的人,他参加工作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抱负,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战争思想。所以他考虑的是到哪里可能会有这个机会——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他选择了刘邦。因为刘邦有志向,他带领的团队很不完善,正处于困境,人才更是稀缺。而且据说刘邦还很善待人才——这样的单位!这样的老板!就是他了。
工作找到了,总得有个磨合、相互了解的过程啊。所以韩信开始很有耐心。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做到了治粟都尉,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让自己的才能初步得到了展示——他的战争理论得到了刘总的肯定,在治粟都尉的岗位上很好的完成了粮食供应的难题。而且正赶上单位缺少一个大将军——这时候总该有机会了——可是机会就是不来啊!其实刘总也难啊:单位的部门负责人都是沛县带出来的兄弟,个个对大将军的位置虎视眈眈。韩信这小子虽然有才华,但会不会只能纸上谈兵呢?兵权啊,随随便便交到一个外人手里,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你,你敢吗?
有才华、有自信、有志向、没私心。我又不想当皇帝,我只是想更好的为老板工作。再不用我,过了这个村可没那个店了!所以,深思熟虑之后,韩信给老板的管家萧何耍了个心眼。这下老板坐不住了,权衡利弊,当机立断,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毅然决然地拜韩信为大将军。到此,韩信找工作终于大功告成。当然,如果韩信不和老板叫板,我相信最后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自信源于实力,迟早的问题罢了。
后事暂且不说,韩信成功的找工作的经历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要专注自己的专业。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专注的思考专业现状和发展方向。
2. 要重视实践经验。实践能给我们自信。因为实践能够检验我们的理论是否成熟。
3. 要有坚定的志向。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一定要坚定的相信自己,并且朝着理想一步一步走下去。
4. 要有办实事的心态。不论出身如何、有没有背景,有才华、有务实的心态,老板没有理由不用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