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工作或事业上,总免不了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境挑战,有的可以应付自如,有的则会感到困难、畏惧、不舒服。这些不适,可能与性格有关,比如一个内向、腼腆的人,遇到了需要其发表公众演讲或是与客户沟通的场景;也可能与能力有关,比如在还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一项棘手的任务需要摆平。这些情况就是心理舒适区的临界点,临界点之内,是自己早已熟悉的地盘,轻车熟路,安逸舒适,临界点之外,是陌生的领域或从未有过的体验,甚至是在想象中放大了的困难等等,这就形成了走出舒适区的瓶颈。
逃避困难,向往舒适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大多数人不愿、不敢或者是不能突破瓶颈,假装回避困难,或者是绕过挑战,从而让自己待在舒适区里。然而“当我们逃避时,可能会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但同时我们也拒绝了真正的机遇。”也就是说,在一个个挑战面前退下阵来,没有新的领域拓展,自己的舒适区就会长期固化为一个有限的定量,也就不可能奢望取得更大的成绩。
《进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适区?》,在承认大多数人倾向于逃避困难的前提下,将突破舒适区所面临的不同挑战归纳概括为四种类型:“完全不是我”的真实性挑战;“会让人们不再喜欢我”的魅力性挑战;“我不擅此事,而且尽人皆知”的能力性挑战;“我不应该首当其冲做出改变”的愤怒性挑战;“我不应该这样做”的道德性挑战。每一种类型,作者都结合详细的案例,呈现了当事人面对挑战的心理过程,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也能促使读者内省自察,清晰看到禁锢思想、束缚手脚的瓶颈所在。
瓶颈既已明确,作者把更多的笔墨在后两部分,重点详尽阐述了如何突破舒适区和如何扩大舒适区。这些方法,作者形象地称其为“脚手架”,它的三个支柱分别是:信念,对你所做的事情有很强的目标感和使命感;定制化,找到自己独特的、最自然的行为方式;清晰度,对面临的挑战和如何避免有清晰的看法。
关于信念,作者直接了当地指出,“信念不仅来自于你行为背后的根本目的,也来自于你内心深处强烈的使命感。”作家路遥在创作完成他的成名作《人生》后,文学评论界一度认为这是作者再难逾越的高峰。作家本人也在很长时间内未再有新的突破。如果路遥此时选择待在舒适区,不做新的勇敢的开拓,那就没有后来的不朽作品《平凡的世界》。在谈这段历程的散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人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而且,毅然决然地冲破舒适区,“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
从舒适区走出来,当然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实现的。有了信念的支柱,还必须有有效的,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方式。作者为此列举了多个场景的多个实例。比如,一个女助理,她为自己定制的突破舒适区的工具,就是对她有利的座位安排。她会一直坐在位高权重的人旁边,尤其当对方是客户时,因为她留意到,如果这些人有问题,他们经常会询问旁边的人,即使旁边只是一个助理顾问。她意识到,仅仅是坐在他们身边,她就可以成为那个把一个复杂观点给客户讲清楚的人,从而在客户和公司负责督导的顾问眼中树立积极的形象。最终,她从习惯安静、不出风头的行事风格,转变为更加自信、直截了当的风格。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供了许多颇具启发意义的行为定制方式,比如定制合作伙伴,带上熟人参加一场让你有压力的活动,定制合适的时机,定制合适的肢体语言等等。定制的方式不一而足,只要目标明确,积极调整应对策略,拆除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的防御工事,就能逐步地渐进地进入新的、更大的舒适区。
曾国藩有言,“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最重要的面对挑战勇敢地行动。只有冲破舒适区的瓶颈制约,才会拓展更广阔的舒适区,那同时也意味着取得更大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