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现在被提及地很普遍了,我们常常这样说,可是有没有认真想过,怎样才是爱自己呢?
“爱自己”的主语是自己,宾语也是自己,自己爱自己,这是怎样一种关系?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过,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人的心里住着一只小猴子,当它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比较严重的时候就会反应为心理疾病,而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找到这只小猴并且解决它的问题;弗洛伊德把我分为自我、本我、超我;积极心理学中说到象与骑象人;甚至在表演艺术里也分为“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演员要用作为创作者的“我”控制作为创作工具的“我”,在表演创作时既沉浸于角色之中,又清醒地控制着自己的创作……虽然各门各派对“我”的认识和划分不同,不过很显然,“我”不止一个。
我最喜欢一种“内在小孩”的说法,并且自己丰富了我对“内在小孩”的理解。感觉一下,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它用孩子最直接的感受感知着周围的一切,冷了热了,渴了饿了,高兴了生气了,伤心了难过了,心动了心疼了,爱了恨了,想被关注了,想被重视了等等吧,这么一看有点像七情六欲,没有道德判断发自本能的感受。但是随着年龄的成长,我们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童言无忌,在渐渐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先是家长的教育,后来是成长中的经历,很多原因让我们知道怎样得体处事。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内在家长”管理着自己的“内在小孩”,注意哦,内在小孩只是被管着了,不是不存在了,或者长成大人了,它始终在心里,只不过很多时候它被内在的家长挡在身后看不到了甚是多数时候内在家长以为自己就是一个大人,忘记了自己带着一个孩子。
“爱自己”在我理解,就是“内在家长”怎样做一个最会爱孩子的好家长。
爱是一种感觉,会爱是一种能力。我们会称赞有的人“会疼人”,同样是爱,有的爱让人非常幸福,有的爱却让人不太舒服,绝大部分父母天生是爱孩子的,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感到被爱的幸福,所以会爱是需要学习的。
想想看,自己是陪伴自己最长时间的人,如果自己(内在家长)会爱自己(内在小孩),总有一个人能照顾、保护并懂得真实的自己,他如良师益友永远陪伴着自己,人生无论贫富贵贱,境遇怎样,都不至于过得太差。
幸福是种抽象的感受,但幸福力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就像教育、管理等技能一样,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而改善。当人会爱自己、会与自己相处融洽了,不仅自己的幸福感会提高,而且推己及人,也会用更合适的方式爱孩子、爱家人,与周围人和事相处也会比较平和。幸福力,不是一直只有幸福感(那怕也是快疯了),而是在各种处境下能让自己内在比较融洽,内在小孩不至于太受压抑强迫而生病的能力。所以关于幸福的探讨不是鸡汤,是项常常被忽视,却最有用的技能。
今天先说个开头,我会慢慢探讨怎样更会爱自己的问题。
想想看,如果分身成两人,你的内在家长是位怎样的家长?你的内在小孩此刻又在想什么呢?
参考书目:
《内在父母的觉醒》
作者:(美)约翰·波拉德
推荐指数:🧚♂️🧚♂️🧚♂️
这本书中,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相处的建议有很强的仪式感。我觉得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提供的大量内在父母可以向内在小孩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常被忽略内在小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