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你敢大胆的夸孩子吗?

你敢大胆的夸孩子吗?

作者: 莫莫的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08:26 被阅读1次

    “妈妈!我是不是很伶俐?”

    “那必须哒!”

    “刚才那么小的缝隙,我很灵巧地就穿过来啦!”

    “是呀!真的很灵活!再说了,你是我儿子能不聪明嘛。南北方结合的孩子就是聪明!”我自恋地回答道🤭。

    这是今天早晨,我和老大上学路上的一段对话。是不是很鸡血啊( ' ' )。

    其实,照着我原来的行为方式,我还真不会这样直白而又大胆的夸他。不就是划滑板车比较溜嘛,也没啥高技术难度,没必要这样夸张的赞赏吧。应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品质不是!而且还有一些什么专家研究出,随意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脆弱,经不起打击之类的嘛!

    所以,我常常很吝啬自己对孩子的夸奖。就算夸他,也总是有所保留

    通常我会一边缓慢地甚至有些犹豫地回应他的兴奋一边飞快地转动大脑,看看用什么词夸他比较合适,想尽力做到既能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表现,又不打击他的积极性。

    完全不会像现在这样心无顾虑、无条件地、大胆地、甚至有些夸张地回应他的“自鸣得意”。

    我从谨慎到夸张这一“跳跃式”发展,是在我看了《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后发生的。

    书中提到了一个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实验得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在开学季,罗森塔尔等研究人员来到一所叫“橡树”的小学,对学生们进行了IQ测验,而教师们对此项测验并不清楚。研究人员隐瞒实情,告诉教师们学生所接受的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并告诉教师们,这个测验的成绩可以预测学生未来在学业上是否优秀。

    测试结束后,每位班主任得到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本班在“哈佛测验”上得分最高的前20%的学生。

    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分配的。

    等到学年快结束时,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他们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非名单上的学生(分别是12.2分和8.2分)。这种显著差异在一、二年级的学生中尤为明显。

    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者通过观察课堂教学录像发现,在很多细微处,教师都表现出对名单上的“聪明”孩子的偏爱。他们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微笑,更多的眼神交流,对孩子给予更多的赞同。

    研究表明,教师对孩子表现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长期的潜在的影响。老师的赞赏会促使孩子产生自我实现预言。

    事实上,有很多心理学实验都表明,人们是真的可以“心想事成”的。哪怕实验发现,很多时候,人的某种信念,真的不科学,只是一种“迷信”,但这种“迷信”确能够给予人真实的力量与勇气,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产生一种力量感和控制感,降低焦虑、增强信心和勇气,并提高成绩和表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斯金纳的“迷信的鸽子”  实验)。

    事实上,从古至今,无数的名人轶事都证明着人的信念可以支持一个人走向巅峰。而母亲对孩子的信任更是弥足珍贵。

    你敢大胆的夸孩子吗?

    爱因斯坦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说,没有母亲,就没有爱因斯坦的成就。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天才儿童,别的孩子都会说话了,他才开始“牙牙”学语。在小学时,甚至因为反应迟钝经常被老师呵斥、罚站。

    但是他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认为:“我的小爱因斯坦并不傻,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她不能预知未来,但作为妈妈就该对孩子有如此的自信。

    正是在妈妈无条件的支持勉励下,爱因斯坦成长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信念的力量难以想象

    所以,我要在孩子心中种下一粒种子,一粒优秀的种子!

    还要经常用赞赏的语言和行为灌溉它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我不但要对孩子每一个“求赞”的行为,积极点赞!

    我还要用发现的眼睛去积极寻找

    可以“点赞”的闪光点

    然后毫不犹豫地对孩子说

    “你是优秀的!”

    我们无条件的信任、夸奖孩子,并不是为了一定要将孩子培养成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学问家。

    我们只不过在协助孩子不断探寻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让他有能力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最终指导自己。

    我们就是要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源源不断给予支持。助他学会不以他人的评判来定义自己,不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成长为一个思想独立、具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的人。

    所以,妈妈们,大胆把孩子夸起来吧!

    如果自己都不相信孩子是优秀的,谁还信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敢大胆的夸孩子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qj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