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声音,有效传送约200米!以200米为半径,画个圆,面积是200*200*3.14,等于125600平方米。每平方米可站立二人,约二十五万人!也就是说,不用扩音器,多者可为三十万人讲话,少者也不低于二十万人讲话!真的假的?
大家都知道现代领导讲话一般都会用到扩音器,用到话筒来传达信息,来激励员工!但是古代既没有扩音器,又没有话筒,将军训话怎样才能普及全队?且往下看!
激励士气,无关讲话
事实上啊!古代的将军训话很多都是在打仗前为了激励士兵的斗志进行的,这也就意味着将军才不管你士兵听到了啥,你只要知道打赢这一场战争,大官加官进爵,小官拿钱领赏。我只要在训话的时候站在高层,让你们看到我高高在上的威严之相,只要把周围的氛围制造出来,什么锣鼓喧天,什么鞭炮齐鸣,只要你们融入其中,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你们的士气也就起来了!
所以很多情况下,将军在训话的时候都不会在乎下面的小兵到底听进去多少,或者到底有没有听到,激起你的士气,我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古代作战,杀声震天,没那个条件去喊话,主要的通讯方式是旗语,根据旗帜的动作来决定下一步的动作。每一面旗帜代表着不同的将领,旗帜的大小代表着将领职务的高低。所以进入战场时都要寻找并占领制高点,一方面是观察战场态势,另一方面就是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将旗,也就能指挥更多的人从而夺取战场主动权。《三国演义》长坂坡特地提到赵云曾经砍倒大旗两面,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战绩,说明赵云单枪匹马摧毁了至少两支部队的司令部!冷兵器时代,失去了大旗就等于指挥机构被毁,没有指挥士兵就只能各自为战了,再精锐的部队此时也成了散兵游勇。
明清时期,战场最高指挥旗是总兵旗(军级),最低是千总旗(连级),中间可能还有副将(师级),参将(旅级),游击(团级),守备(营级),分别用不同的尺寸和颜色代表,合格的将领都要熟记旗帜(包含敌人)的含义。所以,战前动员,主将布置任务最多到千总一级,因为千总以下没有资格打旗。
最重要的一点,有没有全员喊话的必要性,我认为没有。古代信息相当闭塞,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士兵与将领之间的见识程度相差天壤之别。现在我们跟普通士兵谈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大家都能理解。要是古代,忠君节义报效朝廷这种话只能针对将领说,底层的士兵应该由千总告诉他们:“兄弟们,将爷说了,打胜仗后每人分两亩地一头牛!”这种更能激励士卒。
所以,古代几万人的训话是不可能存在的,没那个必要更没那个条件!
猜想古代,还不如听老一代人说土改时的万人会,就略知一二。中国解放初期,经常镇压地富反坏右,枪毙人时为把声势搞大,就开万人会。那时根本没有电音喇叭,全部用的是手持铁皮喇叭,台上人讲一句,台下有人也拿着喇叭,转传一句。人多声杂真正听清楚的人,就是最近的人,再互相打听。一场会开完,真正搞清他的人也可能不多。但大方向,枪毙几个人还得搞清楚,那就是互传。
古代与当今的那种大会,只是人群性质不同,一个是军队,一个是老百姓,在纪律方面是有很大区别的。哪怕一万人的会场,只要不说话,将军的训词还是可传蛮远的。其中还一关键因素,每个小部队的官,基本上站前面,以便保证将军安全,也可听训话,再作传达也是可能的。但为什么又要万人战动员呢?那是为鼓舞士气。这人啦,在孤立时,对于战争是恐惧的,只有经过上万人集会才有胆量。他觉得这么多人,谁能胜我。这就叫雄心壮志。
古代的将军,不是现代战争,将军都在室内指挥。那时士兵几乎不作战,只助威呐喊!全凭二军主帅策马交战,败将之后士兵也跟着逃跑。古代战争全凭呜锣和擂鼓指挥战斗。不像现在有通讯设备。那时的人比现在听话,长官的话说一不二,士兵也特别听话。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至于历史已经无从查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