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

作者: 木有丢 | 来源:发表于2019-09-30 00:07 被阅读0次

    晚上的时候,之前心理团体小组的同学在沉寂了许久以后,突然跑出来想跟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在有限时间的会议中,打断别人过长的发言,应该用什么样的表达?她非常细致地剖析了背后的理由,比如希望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还想了好几个话术。可是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都问了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件事对她而言如此重要?如果不打断会怎么样?

    最近不论听到的得意忘形,还是李松蔚老师的文章,都在讨论类似的主题:破题。就是用提新问题的方式去更深入的思考问题背后的产生过程,在思考中,也许原本的问题就消失了。

    我今天在给我妈解释如何接纳别人以及自己情绪的时候,做了一个比喻,还觉得挺容易懂的。我妈说,人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告诉她,有时候,我们在冲突中,往往都是在发泄情绪,要接纳这一点,就要先明白,这个情绪可能不仅仅因为当下的事情而出现,很多时候,恰好相反,是因为有更深层的情绪影响,才因为某个冲突借用另一种形式爆发出来,不是不想控制,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个情绪,也控制不住。就好比,生病了会发烧,但大多数时候只降温是没有用的,要先找到发热的病因,对症下药,自然就退热了。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个人因为某件事发脾气就说他性格不好,而是问问看他是什么让他感到如此生气。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经常用对问题本身提问的方式思考。就像关于「压抑」的问题,我过去一直试图解决给我压力的事情,但总是会有新的事情出现。后来我开始发现,让我压抑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做不出可以处理好所有事情的规划,或者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与我的规划不符。起初我还试图去让自己更擅长做规划,但某一天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有规划?事实上,即便不严格规划,事实大多数时间也在顺利进行。我为了追求100分的确定,消耗了120%的能量,导致没力气再去做事情。其实,只有40分的确定,我也能做到90分的结果。

    前几天和朋友们聊起看电影的时候,我翻了豆瓣的记录,发现不完全统计,我大概也看了500多部电影。按我观影时长20年来算,一年也有25部,差不多每个月2部吧。我知道自己喜欢电影,但没有想过自己曾经花了这么多时间在其中。回想了一下自己看电影最密集的时期,都是状态很差的时候。如果问我为什么喜欢看电影,我可能会回答,我很容易带入情节,所以好像体会了不同的人生,这种感觉很好。

    直到今天重读《灵魂占星》时看到了一段话:「当你处于没有定义的情况下时,会觉得很不自在。你认为,对于自己是谁这个问题,需要严格的定义,才能使你有稳定感,例如你所扮演的角色、你的工作、你提供的服务、你的例行公事、你的规划及规定等等。」我突然把状态不好和看电影这件事其中的联系找到了。我回忆了自己最低谷的状态,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试图寻找一个答案:我到底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为什么我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比如很擅长某个领域,可以被称为类似于作家之类的专业职业从事者。所以,当我在看电影时,电影角色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是他们中的某个人,某个被确定定义了的人。

    和冲冲聊天的时候,我还说起过,我喜欢将一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把他所做的事情全部打包去接受。这其实也是倾向于定义成某个角色,没想到,我潜意识里对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我不免想问自己:定义自己真的那么重要吗?好像并不是,我只是下意识觉得「应该」要去定义。所以,我认同书里的建议,关注目标是什么,达到目标需要做什么,而不是「我」达到目标必须按照「应该」做什么的计划去执行。

    我曾经吐槽过我妈,总是用提出新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现在想想我的用词不太准确,她是用增加或者转移问题的方式,的确不太有帮助,但真的能提出新问题,没准还挺有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破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tc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