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日更终于满半年,从一开始没主题没逻辑没篇幅,到现在勉强能成篇,算是言之有物。我想起了几个月前,和朋友闲聊说起我的写作理想,她的反应我一直记得,她说:这个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还是要现实一点。当时的背景是,我的公众号疏于打理,平时很少公开发文字,不懂运营粉丝;她的公众号做的还不错,有关注量,有阅读量。
实话说,我当时心里有一丝委屈:我并没有把写作看得简单,我也没有对自己能达到程度异想天开。现在想想,这个情绪背后是另外一些感受:我期待我的朋友支持我,我也期待自己可以真的做好这件事。
《精进2》作者采铜老师在书里说,写作太难了。他真切地看到自己的限制和无知,但也觉得这种感受是最珍贵礼物。正因为看到这些限制,才明白必经之路不可跨越,从新手到专家,都是从点滴精进的过程。
我看到这段心路历程时,很感动,也感到被激励。的确,从被朋友打击那天起,我有点带着咬着牙不服输的劲儿,一直写。可直到真的写到我之前从未达到过得密度,思考到从未有过的深度时,我看到的,几乎都是自身的限制。输入不够,能调动的认知和素材不多,思考和写作都没有系统和技巧,不敢分享,没做反馈回路,没有目标和规划……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自己确认不做音乐的过程。因为知道要学习多少基础知识,知道成熟的音乐人有多少细节技术需要练习和打磨,知道自己的天赋不足以把我带到专业的高度,也知道自己的热情没办法抵抗过现实的残酷。这些认知,都是在不断地投入中发现的,正是因为我认真地去练习了,去做表演,去尝试乐队,才知道什么才是无知者无畏。所以,看《乐队的夏天》的时候,我没办法给出很多网友那些随意的评价,大概是因为我能想象到创作、排练和现场表演一整套下来会有多不容易。
同样,虽然我一直都知道写作的不易,但我以前只是直觉的反应,现在变成了更立具体和真实体会。不过,和曾经不同的是,即便是很多限制,没有天赋,我却依然有热情,也有了平衡现实生活的方法和勇气。我好像不再急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也许这样对待理想显得不太纯粹,但走一步看一步反而是对理想更负责的选择。我想到了村上春树、郑渊洁、刘慈欣,还有辉哥一样业余写作的前辈们,《月亮与六便士》指了一条路,但却绝不只有这一条。
这几天开始把写的内容同步到简书上,除了备份以外,也希望能被更多不一样圈子的人看到。如果我还是无法克服被熟悉的人评价的恐惧,那么先从陌生人开始也是一种尝试。
《精进2》里引用果戈理的传记作者魏列萨耶夫的一句话:“天才与庸才的区别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在于对自己的严厉无情,在于不满足渺小成就,在于永不减弱、不达完美境界绝不休止的工作意向。”虽然写了不少,但每次回看,都觉得写的不好。我知道的很多优秀作家,都会把稿子改到四五次以上,我现在只是能做到写出来,后面需要补的课还很多。
不过,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我在这个过程里的其他收获似乎比限制多。这几天有辉友和网友告诉我说,我写的不错。这对一直对内容价值很担心的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最近看书变多了,也能理解得更深了,和同事或者朋友聊起来,我才发现这一点,而这都是写作反向推动我做到的。对自己的能力多了一点信心,因为知道更多可以提升的地方,努力开始有了方向和意义。甚至给了我重拾音乐爱好的勇气,它仍会只是我的业余兴趣,但我知道我也可以一点点做的比原来好一点,就像写作一样。
如果有人也来问我,他想写作,怎么样?我可能会说:这条路不好走,但这并不妨碍你去努力,只要你准备好了去面对困难,准备好了热情去坚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