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朱子晚年定论》34:两句话点醒梦中人

《朱子晚年定论》34:两句话点醒梦中人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4-07-11 11:44 被阅读0次

《朱子晚年定论》34:两句话点醒梦中人

日前为学,缓于反己,追思凡百,多可悔者。所论注文字,亦坐此病,多无着实处。回首茫然,计非岁月工夫所能救治,以此愈不自快。前时犹得敬夫、伯恭时惠规益,得以自警省;二友云亡,耳中绝不闻此等语。今乃深有望于吾子澄,自此惠书,痛加镌诲,乃君子爱人之意也。

这封信收入《朱子晚年定论》时,题为《答刘子澄》。

刘子澄,本名刘清之,字子澄。刘子和之弟,人称静春先生,吉州庐陵人。著有《曾子内外杂著篇》《训蒙新书》《墨庄总目》等。

刘子澄同朱熹一样,是个勤奋、高产,一心博览群书的人。小朱熹九岁,在朱熹眼中,俨然是一个小一号的自己。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看到像自己的年轻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寄予厚望。正是出于这样的心念,朱熹才写了这样一封真情流露的信。

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意。这位刘子澄不幸短命,先朱熹11年过世。

先前治学求学问,在反求诸己上宽缓延耽没有紧迫感,回顾反思从前所做种种,多有令人遗憾、后悔之处。所讲论、注疏的文字,也都犯有类似的毛病,大多都没有与实际情况切实联系起来。回首从前茫茫荡荡无所把握,细细算来不是花时间下功夫便能补救、赎治的,每念及此便愈发不能感到人生痛快。先前时光尚且能得到张栻、吕祖谦两位先生及时规劝帮助带来的益处,得以自我警醒,两人亡故后,耳中再也听不到这种大有裨益的话了。如今深切寄希望于子澄你,从此以后能够多写信给我,对我的毛病不留情面严苛深责,这才是君子爱人的美意啊。

推算一下,这封信至少写于1189年前,也就是说,写这封信时,朱熹的年龄应该在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孔子当年讲“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亦可以无大过矣。”朱熹熟读孔子著作,自然是深谙孔子的成长之道的。这个阶段的朱熹,意识到真正的修养与成长,不能只指望死读书。回望自己从前刻苦读书、勤勉著述的日子,深深意识到“缓于反己”的害处,深深意识到这个害处日积月累带来的积重难返。看到一如自己年轻时模样的年轻人,他在给刘子澄的回信中动情地谈了这个问题。

毕竟年龄上只有五十多岁,还是没有达到“耳顺”“随心意”的程度。所以,在提醒和规劝刘子澄时,除了使用了现身说法的手段,还加了一层掩饰——希望刘子澄能不留情面地严苛深责于自己不能“反己”的毛病。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那里是要刘子澄这位后生提醒自己,分明是希望这位同自己年轻时一模一样的年轻人再不要走自己当年的老路,再也不要掉进那个计非能出的学问大坑。

认真读来,这封信里饱含着一位五十多岁老人的人生智慧,至少有亮点是值得今天的学者吸纳消化的。

一、为学必“反求诸己”

自孔子起,便意识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问题。“为己之学”的根本特征在须臾不离自己身心的修养与提升,“为人之学”是把人生学问窄化,使之变成有形、外显的存在,概括来说便是闻见知识、记问之学。“为人之学”的根本特征是与自我身心的修养与提升逐步甚至彻底脱钩。

所谓人生学问,首先是用于适应和改造“我”之世界的,不能适应和改造“我”之世界的学问,不能称其为人生学问。为学说到底是求人生学问的,如果不能“反求诸己”,便失去了为学的根本意义。用儒家学派的观点讲,就是失去了为学的头脑宗旨。

读书是适应和改造“我”之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无数种方式中的一种。因此,读书不能同“为学”完全对等起来。唯有将读书和反求诸己结合起来,读书时时反求诸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学,所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学问,所求学问才能真正裨益于适应和改造“我”之世界。

二、仁者爱人,更要爱己

孟子讲得好,即便是“仁者爱人”,也是要分个轻重缓急、先后次序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如今的社会,有些人为养一条小狗,恨不得投进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家当。反过来去看他的为人处世,对人又是麻木、冷血的。再深入一些,发现他居然有个老爹老娘过着孤苦无依的生活,没有人嘘寒问暖,没有人亲近敬养。这样的人,我们能称之为仁者吗?很显然,他完全把次序弄颠倒了。

其实,弄颠倒次序的不仅仅是市井中人。连那些自诩明理的读书人,也会把次序弄得颠三倒四,把生活过得如一团乱麻。

朱熹在这封信的末尾写道“自此惠书,痛加镌诲,乃君子爱人之意”。其中的“爱人之意”,其实就是“仁者爱人”的深意。今天,我们动不动就讲“爱之深,恨之切”,动不动就讲“严管真爱”,动不动就讲“棍棒之下出孝子”,说到底还是把次序和方向弄颠倒了。

仁者爱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爱己”,“爱己”才能爱人,自爱才能爱人。时时反求诸己才是“爱己”,改正自己的毛病才是“爱己”,借改正别人的毛病优化和提升自己才是“爱己”,借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才是“爱己”。

一个人总是指出别人的毛病,完全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一个人使出浑身“手段”帮助别人改正毛病却不曾真正提升过自己,一个人总是试图成就他人从来没有想过成就自己的问题,这样的人我们会笃定地认为他是真正的“爱人”者吗?

朱熹当然希望刘子澄不要犯读书“缓于反己”的潜在毛病,但他更希望刘子澄能帮助自己切实改掉这个毛病。思路一变天地宽,这个时候朱熹同刘子澄之间不仅没有立场上的对立,反而有了“发而皆中节”的和合,这才是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

一句话,仁者爱人,必先爱己。学者为学,必先扎扎实实求“为己之学”。

读书不能犯迷糊,读朱子书信,两句话点醒梦中人。一是为学必“反求诸己”;二是“仁者爱人”,更要爱己。

随机得18位数

体:兑金  用:离火  变:离火变艮土

性格:有缺陷的完美主义者,容易走极端,上进心强,做事能持之以恒。内心磊落光明,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完美主义和极端倾向。行有不得时能够反求诸己,行动后的反思习惯有助于提升自我。为人有些端庄,过于紧绷,太生硬。适度宽和一些更好。

生活:兑金、离火同为阴,常有方向上的出入与争执;兑金窃离火,会有一定的内耗;离火生艮土,艮土生兑金,因为外人、外界的缘故,弱化了离火对兑金的克制,基本形成了一种平衡。

健康:少说话,避免口舌过耗,关注肺健康,注意养心、护心。保持脾胃健康上的优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子晚年定论》34:两句话点醒梦中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tx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