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这几个字“百鸟和鸣”,这里面这个“和”字呢,并不是一团和气的和,而是“应和”的“和”,也不是“百鸟争鸣”,而是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的意思。不过藏头诗呢,以藏头为要义,诗意倒是不一定要合,毕竟只是要求藏头,并非诗题。当然如果有能藏头,又合藏头字意那是更好。
个人喜欢五绝,就先写五绝吧。
“鸣”字藏尾句头,适合平起格式。但首字为“百”,所以只适合平起不押韵格式: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有了平仄关系,有了藏头字限制,用字就有了规矩。起句从“百”字开头,自然从大景象入手,“百寻山静矗”,高高的山静静地矗立着,承句注意“鸟”字藏头:“鸟兽散归林”。这两句大致交代了地点(山下树林)、时间(鸟兽归林)、环境(深山老林)。
第三句按行诗方法转开,注意平仄和“和”字藏头。我们转入写人,景色再美,没有人的活动和参与,终归只是空洞。“和乐人呼醉”,和着乐曲,人们都说:“醉了,醉了,咱们也要回家了”,“鸣珂乱似琴”,马儿身上的玉片叮咚作响,像琴声一样奏响,有离别之意,也有酣畅之情。
百寻山静矗,鸟兽散归林。
和乐人呼醉,鸣轲乱似琴。
这是一首平仄合律,韵押平水韵“十二侵”,写景写人的五绝。
七绝、五律就不写了,再写首七律。从字最少到最多,跨度大一点。文字多了很多,描写铺陈就可以更详细。
首联“起”,一般作大致交代或大写风景:“百里江南烟柳绿,千湖岛北夕阳红”。以“红”字作为韵脚。这里是写江南风景,随手对了个仗,写到了千岛湖,这样首联对仗,第二联就可以不对仗了,当然也可以对,相对来说就自由些。注意“百、绿、北、夕”四个字为入声字,所以“夕阳红”不是三平尾,而是“仄平平”,首联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从而得出整首诗的平仄,而且必须押平水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句平仄重复,这是根据“对、粘”的规则推导出来的。
有了整诗的平仄关系,记得每一联首字藏头。颌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承接首联继续写景,“鸟飞山外迎春舞,兽走林深避劣童”,春风荡漾,气温升高,鸟儿出巢,在空中盘旋飞舞,出行游玩的人也多了,那些原来四处溜达的小动物也纷纷逃窜,躲避小孩子们的骚扰。这一联还是对仗的,只是对得不严谨,只能算“宽对”。
颈联需“转”,要对仗,不能再继续写景,要写别的东西,更多的是诗主旨的点明。注意“和”字藏头:“和曲当知歌者意,书文需解看官懵”,咱么和曲子啊,最好是知道歌者的意思,这样才能互通心意,写诗文也是一样,要解答读者的疑问,才有意义。这个扯得有点远,为什么呢?
尾联“合”,合回首联,首联是写江南景色啊,尾联如何回答转联的问题又合回前面呢?承接首联“夕阳红”,这里就看到月色了,这是时间上的承续。“鸣玑字字浮流水,锦岸清风玉镜中”,文字写得再好,便如珠玑一般,也不过是浮于表面的东西。如果描述得当,那些清风明月碧湖锦岸就会通过诗文流传,并且一直存在下去,年复一年,亘古不变。
百里江南烟柳绿,千湖岛北夕阳红。
鸟飞山外迎春舞,兽走林深避劣童。
和曲当知歌者意,书文需解看官懵。
鸣玑字字浮流水,锦岸清风玉镜中。
平仄合律,韵押平水“一东”,前三联对仗。这是一首合格的律诗,至于诗意嘛,完成了从景到写诗文的转换以及尾联的回合。仓促写成,不要太讲究,藏头也完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