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区块链研习社区块链社会学井英俱乐部
【社区思考】公司真的是我们的客户吗?

【社区思考】公司真的是我们的客户吗?

作者: 沛文沛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22:09 被阅读147次

    公司真的是我们的客户吗?

    从币改到链改,到链通。新的名词不断涌现,我们在想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让公司拥有区块链?用区块链来改造公司制度?区块链会成就一批公司么?比特币是一个公司么?以太坊是一个公司么?如果区块链注定不会成就公司,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一下我们往哪里去?往哪里努力?

    我自己接触区块链的相关知识,已经有好几年了。有一次,我就给李笑来打电话。大家都知道,李笑来,是得到的合作老师,是早期就投身区块链领域的名家。我就问他,“笑来兄啊,你说,我们得到APP怎么抓住区块链的机会呢?”

    李笑来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就外行。面对一种新技术,只要你站在原来的行当里问,我怎么抓住这个新机会呢?最后的结果基本都是抓不住。你得换个思路想,这个技术会成就什么东西?那我就去干那个东西。

    举个例子。倒转几年,微信刚刚崛起的时候,如果一个企业的公关人员想,微信公众号这个东西不错,我怎么能利用好它做我们公司的公关宣传呢?这条路基本是不通的。你得反过来想,微信公众号崛起,会成就什么行当?会成就自媒体?那好,我就辞职了,去干自媒体了。这才叫抓住新机会。

    你看,李笑来这个说法有道理吧?机会不是站在原地抓的。遇到新机会,就应该让自己全身心地站到其中去。 罗辑思维|第440期 | 《保持头脑的开放性》|得到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区块链组织演化】公司社区化,社区公司化》以我的个人看法,目前的币改也好,链也好,链通也好,其实都是在现有的公司制度上修修补补。是一种连续性延续性的变革。

    区块链这个技术带来的不连续性是什么呢?

    这是他从2014年开始哪一年就开始讲的颠覆式创新,著名的三条曲线。我为什么把这个拿出来呢?我们刚才说到小米,第一条曲线是诺基亚,接着它遭遇了非连续,什么非连续呢?诺基亚不是没有推出智能手机,苹果的核心不是智能手机,而是互联网手机。所以,苹果是和互联网服务者一起构成了价值网,而不是和通讯运营商构成的价值网。所以第一条曲线是诺基亚的话,第二条就是苹果。第三条颠覆式创新是谁呢?其实就是小米,为什么呢?这就是当时李善友讲课的时候,我觉得这课好牛。他就说因为在做研发时一定会溢出,就有点像社会能力一定会进步,我们把它已经成熟的技术和能力拿回来,然后降低,提供给更广普的用户,这就叫颠覆式创新。诺基亚不是没有做智能手机,但是它没有拥抱互联网,苹果做出了智能手机,接着小米其实是用了苹果互联网手机的核心特性,接着把价格降到苹果的三分之一,成为了一代爆品。我为什么讲这个?在拼多多的用户品类里,你有没有看到至少有一百个你可以颠覆式创新的机会呢?你除了骂还能干什么?你不能跟着VC走,VC去年说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今年说区块链就是区块链,明年VC为了融资,又会包装新概念,你又迁移吗?不是的,我们人生有自己的确定性。——梁宁《以产品思维解读拼多多》直播摘录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改变现有公司制度的一些反人性不合理的地方,那么是否一定要在公司制度的框架下来完成呢?

    本质上,这是一种新的秩序的构建。

    我们是在公司制度和社区制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从另外一端开始,从社区开始,从社区公司化开始。让现有的公司去做一件他们不熟悉的事情,首先最困难的不是技术,不是工具,而是观念的转变。我非常敬佩乱象的肖风博士园到孟岩,这些先驱者布道者,他们对于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区块链只有5%是技术升级,95%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陈小虎

    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公司社区化,一个是社区公司化。目前大部分创业者在走的是前一条路:从区块链作为工具出发,转变观念。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目前正在积极尝试第二条路:社区公司化,从区块链作为思维方式出发,寻找工具。

    让公司一个强中心化的过程去想去中心化发展,首先他看到的是损失和不确定性。而且社区化的东西,如果他们没有参与过,没有玩过,是很难达成共识的。但是从另外一端开始从社区里面去建立公司,已经在社区里面的人是认同社区的这种文化氛围,对于公司制度,他们也很熟悉,所以这种方向是在追求一种确定性。所以两者对比起来就是一个是从确定性向不确定,先去扩展,最中间是去寻找活力,另外一种是从不确定性向确定性去延展,这个过程中是去寻找秩序和效率。

    所以我们的客户为什么不是社区呢?

    如果我们可以让一万个社区拥有区块链。

    去生产公司,而不是改造公司

    拥有区块链思维还是拥有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本身从技术上的升级可能只有5%,但是剩下的95%是在认知观念上。我们又陷入了一个历史上容易走入的误区,拿工具当目的。区块链本身只是一个工具,现在很多是为区块链而区块链。

    最近正好注册了一家公司,体验了一个完整的公司注册流程。北京的营商成本还算是比较低的,各项社会服务,公共服务都做的比较不错。但是整个流程走下来,还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精力。这还是我本人在北京有一些资源积累的情况下。那我再想从组织起一批人到建立的协作服务到对外交付。这个极限成本应该是多少?在目前的公司制度情况下,我们能降到多少?如果是基于社区制作,那我们能降到多少?

    再看社区公司化

    社区公司话一定是说要在社区里面儿成立公司吗?成立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呢?我目前的理解很多对外服务需要有一个适应现有市场环境的法人主体,那么这个法人主体在我们现有的法律框架等一系列的社会环境支持的框架下最完备的就是公司制度。

    一种方式是社区自己成立公司来进行这方面的运作另一种方式是社区向公司购买这方面的服务。我倒是觉得面向社区提供公司化的服务是非常有前景的一项业务。整合一些低频次,但是高门槛的服务。由社区来向公司进行购买。那这样的好处是虽然购买的单价可能贵了一点儿,但是灵活性是比较高的。而且可选项比较多。那就避免了把自己的长处被短板所束缚,要确保社区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组建一个社区需要多长时间?多少成本?理论上来讲,不到一分钟就可以组建一个社区。但是不到一分钟,你绝对开不了一家公司。公司是一个组织化的品牌,那么社区作为一个组织化的品牌,如何对外运营?社区的成员透明上链社区成员的行为,贡献上链,服务评价上链。

    公司制度是资本主义,社区制度的精神纲领是什么?

    我的答案:人本主义

    我们都体验过和大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你的体验取决于你遇到的这个服务的对象。我曾经在最大的检验检测机构工作过,其实客户对我们的评价是参差不齐的,也可以说是有时候非常极端的。我作为背后服务的亲历者,对于整个过程是比较清楚的。大公司招过来的员工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所以这个过程中客户体验情况怎么样,几乎就取决于这个员工个人的水平。所以从服务的本质上来讲,客户说需要的是一个高水平的服务人员。但是这个服务人员的个人品牌被组织品牌所遮挡。他无法直接穿透向客户形成个人品牌。客户呢,又只能通过组织品牌来去寻找这样的服务。因为相比个人品牌的不确定性,组织品牌能够带来更多的确定性和保障。更多时候客户是在撞运气。所以一个一个的客户不停的犯同样的错误,大公司的客户流失了又来,来了又流失。我曾经对客户的三年留存率做过统计分析,发现结果惊人地低。所以透过大公司的表现来看,背后的本质,事在人为。而正是资本属于所构造出的这一套公司制度之弊了个人品牌,遮蔽了个人发展,把个人所创造的价值大部分归为公司所有,而不是再返回回来服务于个人的发展。个人品牌被系统性的隐蔽在组织品牌背后。与此对应的,作为补偿,个人品牌开始在组织内部被设计出一套补充激励体系。但是这个个人品牌的交易范围只局限在组织内部,而无法面向市场进行交易获取溢价收益。

    对于企业其实有一个死海效应,那么优秀的员工创造出的价值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人所汲取。所以优秀的人才对于平均的忍耐是比较有限的,这个过程中,优秀的人才像海里面的水份一样,不断地蒸发,而伴随着年限的增长,很多平庸的人上升成为了公司的中高层。

    从买断员工的全部时间到竞争社区成员的时间

    一切价值创造的过程本质上都可以还原为劳动时间,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是买断了员工的整个时间。因为如果在公司内部按照项目,按照次数进行交易,这样的交易成本太高了。而且员工不掌握公司的财务运行工具。财务是一个特定的分工角色。

    即便像罗辑思维这样的公司没有任何部门还是要保留财务部。现有的财务结算体系无法去服务这样的一个即时交易,人人可以点对点交易制度的设计。所以大部分人往往只能服务于一家公司。而一个人背后所对应的人力资源往往是多个维度的,你把一个员工安排在销售岗位,他可能做人力资源也是不错的。比如我在成为部门销售冠军的同时,也帮助公司招募到了最多的员工,但是公司没有支付我这一部分的激励。而实际上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肯定比给我激励的还要多不少。所以从人本主义角度来讲,这个人的人力资源价值并没有最大化,因为激励机制的设计跟反馈回路的设计,屏蔽了这样的回路,所以员工更多是靠精神贡献。那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讲,就是既要发挥这个人的专长,又要发挥他的其他所长。而资本主义的设计是只按照岗位来发挥专长。

    那么在社区里面,大家没有劳动雇佣关系。他可以自由选择在哪几个社区付出自己的时间。那么社区之间会形成一个对于成员的时间竞争。成员对于社区是可插拔的。成员的单位时间价值在社区之间的竞争的动态平衡中形成劳动的均衡价格。

    价值网络:零边际成本交易系统重塑组织边界

    在行业里面是“银行从有道无,无处不在”,分配从一种分配的角色,变为一种基础服务设施。在组织内部的“银行业”财务部门,也会从有到无,变得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财务部。每个人都可以即时交易,小额交易,高频交易,而无需通过设定一个专门的财务岗位来每个月甚至每年才完成一次激励和分配。【升维攻击】读《TOM DING论区块链商业思维》的启示

    社区公司化,我们要做什么?

    让社区拥有区块链,2018年8月9日正式提出,立贴存证

    未来的简历

    社区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一般都是小组式的社区,可能不超过10个人,这是一个强协作的人数边界。但是社区与社区之间如何低成本的建立信任关系,在需要协作的时候快速的选取其他社区作为协作伙伴。如何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和其他社区快速的建立信任关系呢?而不是像目前的公司制度这样,依靠复杂的外部评价机制,审核,认证之类的高成本操作,但是依然无法实现组织品牌到个人行为的穿透。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对于人脑的输入和输出带宽一直多有诟病,这个带宽太窄了,其实人脑的储存也很窄。这些都无法和机器想比。有没有可能让机器在这方面来弥补人类的缺陷呢?

    日本有个教授每天穿戴很多设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数据。谷歌眼镜会我们看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一个人把自己出生下来的所见都记录下来,先不说这些数据如何储存的问题,这样大量的数据会有什么样的利用价值呢?

    如果我们把成员在社区中参与协作的关键行为数据都上链记录,形成一个按照时间序列记录的真实可信的数据。那么再对于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一个可以证伪的,可以回溯的行为链。既可以对外输出一个简化的评价:个人品牌,简化的信用输出。也可以追溯形成一个可信的行为链条。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个人品牌的穿透

    信用网络: 行为上链

    之前讲,外部客户寻求服务的时候,选择组织品牌,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组织品牌不是最优选择,而是最不坏的选择。因为个人品牌提供服务更加没有保障。而不是说个人品牌完全就无法提供服务。而个人品牌提供服务没有保障,一方面有社会基础设施,法律法规等基础设施的设计有关系。另外一方面是,对于个人品牌的支持体系和基于组织品牌的支持体系,是很难竞争的。在很多领域,比如咨询,培训,很多时候,个人品牌比组织品牌更有效,也更为购买服务的人所接受。另外一方面对于个人品牌在服务过程中的意外缺少约束机制。一个公司违约了,还可以去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而个人品牌违约了,则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不然社会上老赖也不会这么多。

    区块链能够提供什么样的约束机制呢?区块链不只是一个价值传输网络,也会构造一个信用网络。信用网络可以构造一个约束机制。

    信用网络:评价上链

    社区成员的评价需要其他购买服务的人,参与协作的人来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同样要上链,形成真实可信的评价数据,而且评价是要用Token来进行的,也就是用钱来进行评价的。

    现有的品牌运作其实是基于小数据,窄带宽的人类认知局限为基础而设计的。品牌都是简化的,品牌背后的支撑体系无法传递出来。

    大量的行为上链之后,需要对这些行为分析得到一个综合的结果,简化的结果,以便支撑决策。比如支付宝对于大量的消费数据的分析,得出芝麻信用分这样一个简化的结果,可以有效的辅助商家判断风险,高于600分就不需要押金。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让好人得利。对于坏人采取全网信用威慑。不是基于单次的交易来控制风险,而是基于全网的协作关系来处理风险。

    规划到进化:从慢生慢死的公司到快生快死的社区

    既然公司作为组织注定是要死的,这是客观规律,谁也改变不了。现在的公司制度设计,政策设计等很多的设计其实在认为延缓这个过程的发生。我认为没有生命力的组织存在,就好比自然界即将被淘汰的生物,食腐者会加速他的死亡,释放资源到大自然。

    一般来讲,一个公司的基础配置包括:工商注册,网站建设等。最近我亲身体验了一下公司注册和网站注册的过程,在北京,营商环境算是比较好的了,我在北京还算是有一些人脉资源,办起事来不是那么费力。但是整个过程的时间成本,还是远超出了原先媒体告诉我的。与此同时,我也经历一些公司到衰亡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诞生更缓慢,和大自然界的死亡规律,严重不符。

    那么组建一个社区的时间成本是多少呢?虽然我不喜欢用微信来工作,但是微信毕竟带来了社群的极大活跃,因为基于微信构建社群的成本几乎为0,你可以一分钟建设完成一个微信群。社群构造的第一步就是连接和圈层壁垒。大家在一个圈子里面进行连接。同样,你也可以在一分钟内解散一个微信群。死了之后就快速的释放资源到其他社区。公司是大象的逻辑,怀孕需要18个月,功能复杂,构造复杂。社群是单细胞细菌的逻辑,快速繁殖,死亡后,快速释放资源。以快速进化的方式,完成生存挑战。

    至于如何构建新的社区基础协作设施,避免微信碎片化的沟通,能够为社区成员有效的赋能,提高效率,解决微信的缺陷,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制钉钉,CRM这样的公司化IT系统。社区多种多样,如何打破圈层壁垒,如何设计社区的基本共识。这是我在思考的另外一个问题。微信肯定也不是社交的终点,打败微博的不是另外一个微博,打败微信的也肯定不会是另外一个微信,那这个机会会是什么?也期待大家能够 一起探讨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区思考】公司真的是我们的客户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xa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