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s,一不小心就背锅了。
大一的暑假,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去了位于老家十八县城市的一所报社工作。这家体制内单位每周的任务是针对市区郊县各个范围内的政治活动进行采稿和汇编,然后再印刷成份送往各个机关单位。作为一个以文字为营的部门,它也在某种程度上辅助政府以体现其公信力和职能。
初来乍到的我,在这里实习了近一个月,过程不算顺利,但依旧有所收获,而收获却得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谈起。
那时候,我在领导的安排下先后跟着报社里几个资深的记者前辈学习如何撰写新闻稿,不管是指导还是批评,对于作为愣头青的我来说都十分必要。
然而,任务安排如此,过程却往往是事在人为。
几个老记者的性格都大相径庭,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
一个是报社里元老级的人物,满头花发,平素好着一身白马褂,烟与茶杯不离手,谈吐里显出一丝安闲得意。他是这个由工作因素组成的大家族里唯一一个出过散文集并且得过奖的人,包括领导在内的所有人对他都不无敬重。
另一个同样是在报社工作有些年头、经验老到的前辈。为人沉默寡言,和同事之间偶尔说完几句无关痛痒的玩笑话之后,就独行侠般的离开了,常常不是在采稿,就是在采稿的路上。
白马褂记者给我的指导不多,每次在我采稿回来之后,都会偶尔提点几句,但择稿审慎,几乎没直接采纳过我写的新闻;相比之下,独行侠记者则反其道而行之,在我和他一同去完成采稿任务的那一天结束后,他放心大胆的把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我,当我拿着写好的稿子去请教他时,他二话没说,让我直接交了稿。
我自实习以来逐渐建立起的信任和自尊在这个时候被现实的一击敲成了满地的碎片。
年轻人,不欺负你欺负谁实际上,我在编撰新闻方面的能力并不足以让我能够独当一面,承担起报纸上任何一个版块的任务。交稿之后,总编隔着电脑屏幕,在占据重要版面的、我写的那篇新闻里发现了诸多不适宜的词汇。我第一次因为工作上的问题被主编痛骂,并且在每周的例会上被点名批评。而整个过程,那个独来独往的记者面不改色的沉默着,仿佛这件事和他全然无关。
事后,总编才得知,他没有按照领导的要求审核和修改我的稿件,也许是因为事情及时得到了挽救,但我想也有别的原因,她最终只是轻描淡写的提醒了他一句:‘负责带领实习生的时候要尽职尽责’。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背锅的经历,但一定不是最后一次。直到过去了八九年的现在,它还始终留存在记忆里,如今回想,这样一个教训并非不值得。
有时候,看似闲散的人并非没有责任心,而看似认真冷静的人也不一定就有所担当。
在涉世未深的年龄遭遇了哑巴吃黄连的事,成为那些久经沙场之人明哲保身的替罪羊,似乎是了解社会丛林法则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抱歉我现在很忙,等有休息时间了再说。
读研究生的时候,因为论文摘要投稿成功,我获取了去北京参加一场学术会议的资格,为了节省开支,到了那里后住在了一个朋友的租屋里。
这个朋友是地地道道的东北女生,毕业后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打拼,为人热情大方,不拘小节,爱笑,笃信基督教,但由于是通过他人介绍,我对她的认识也就仅限于此,而认识产生局限的另一个原因,或许在于她是工作狂的缘故。
我在北京逗留的七天里,仅仅和她一起吃了顿饭。从早上的六点半到晚上的十点,她都在赶地铁和上班。她终于空闲下来的一个晚上,我们走在露天酒吧灯光渲染下的什刹海边时,她告诉我说,自己已经来北京两三年了,一个当地的景点都还没去过,她一直想去长城,但这个想法因为各种原因被无限的搁置了。
她一心一意的扑在工作上,连周末都没怎么休息,在北京这样一个经济压力巨大的城市里不知疲乏的奋斗着,用实力和尊严为自己劈出一片生存的空间,但其中的辛酸与艰难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年轻人,不欺负你欺负谁但现在回想,工作狂这样一个我自以为是而给她套上的称谓,也许只是她为了生活而非自愿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假象。离开北京之后,我们很少联系,我也无从了解,在无数个忙碌到快要失去个人生活的日子里,她有没有片刻暂停下来,放空按部就班运作下的大脑,好好的感受内心的情绪。
应着交通的便捷和信息的发达,这一代人的离开与回归,沾染了太多变动而灵活的因素,但在这变动的更深处,却存在着很多固化、难以被打破的边界。
背井离乡的青年群体在现如今的时代已然发展为一种被不断讨论甚至诟病的社会现象,但身为主体的他们却没有上一代人那么好的机遇。在资源和土地已经被过度开发利用、户口政策导致的地域限制与歧视的眼下,奋斗的难度大幅度的提升了,生活成本如此令人忧心,又何谈未来。
社会从来都需要年轻人,需要他们的朝气和生命力,也因此对他们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苛的态度,但与此同时,更多的资本和优势却早已流到了那些早年奋斗,如今已不再年轻的人手里,一套房子、一张户口本、一辆‘京’字打头的汽车,付出再多的辛劳,也比登天还难以兑现。
年轻人,不欺负你欺负谁但好样的人总归是好样的。
尽管没怎么联络,但我时常能通过她发在朋友圈里的信息,感受到这个姑娘的正能量。对基督教的信仰一直引导着她用善意而平和的眼光看待生活和世界,并由内而外的散发出了坚定而美好的气质。
印象最深的一次朋友圈动态是在过年时,她回了东北老家,拍下了家乡道路两旁的风景,记述了和家人过年的感受,这一刻,我想她的内心是无比富足的。
年轻人,不欺负你欺负谁社会从来就不公平,但这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公平。
前不久和一个关系较好的同事闲聊了几句。我们一同考进市区里的一所事业单位,偶尔会互相帮助,但现在坐在一块聊天的时候却越来越少了。
饭桌上,当我问到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他时,他埋头扒完饭,头也不抬的叹了口气,说自己这一年的工作量大幅的增加,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忙;但能看得出,他表现出负气的原因不在于事情多,而在于与此同时,单位里的另一些人工作的太轻松。
事业单位的工作俗称‘铁饭碗’,却又类同于正在炉子上烧着的温水,和几个年龄相当的同事及朋友交流过后,大家一致认为自己和浑然不知即将被煮熟的青蛙没什么区别。
可事实的残酷并不局限于此。
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固化的单位,在这样的环境里,年轻人不仅要面临失去斗志的风险,也要承受隐形阶层化带来的压迫感。
新加入的年轻人有时候不得不接受两个事实:年长、资历深的工作者对自己的傲慢和轻视,以及工作安排上对于这群人的偏袒和照顾。
去年的五月,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很好的专业培训,对自己的工作会有帮助,但前提是必须脱产学习,我向领导申请,不出所料的没能得到批准,负责办公室工作的一个主任直接毫不客气的表示,如果我缺勤超过一个半月,将视为主动辞职,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单位里此前有一位离职的优秀老员工,因为生病请了近一年的假,并在这个时间段做好了全权准备,一年后顺利跳槽到了另一个待遇更好的单位,她的病症并不严重,不至达到离岗一年的程度。
年轻人,不欺负你欺负谁优秀与否,资历深浅,对单位的贡献多还是少,是否可以代替公平成为安排工作量的标准,我并不认同,更别提这样一个工作量的安排并非建立在锻炼和培养年轻人的原则之上。
上一代人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和汗水,辛苦过后,不再年轻,于是部分的提早开启了享福模式,让作为后来者的年轻人重复他们过去的模式,风水轮流转,是成人世界里墨守成规的样态。
到头来,理解和支持年轻人的,还是只有年轻人。
年轻人,不欺负你欺负谁被欺负的年轻人,依旧可以力争做更好的自己。
回想工作以后的生活,有没有某个时刻,你突然觉得自己开始变的老气横秋?亦或者下班回到家的那一刻,仿佛体内的灵魂被抽走了般,全然没有了活力,甚至顾不上一顿简单到只管填饱肚子的晚饭。
我们会在一天的工作划上句号之后,用毫无负担的疲惫来迎合由寄居生活氤氲而来的舒适,但这似乎也是当下的时代唯一、百分百确信的可以给予我们安全感的所在了。
在爷爷奶奶辈眼里‘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认同感的比较下,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看起来似乎用‘现世安稳’四个字就足以概括全部,可事实上,高房价、低就业、严酷的竞争、频发的食品医疗问题统统摆在眼前,那些出生在罗马的人是幸运的,但是芸芸众生里的大多数却必然要在上一代人影响甚至颠覆的洪流中拼命的逆流而行,对于后者,‘吃不饱穿不暖的’的时代过去了,他们在青年时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现如今已经顺利的变现,逐步开始了‘享受’的过程,而对于下一代人来说,生存空间变的狭窄了,辛苦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但年轻的一代人也正因为年轻,依然有对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的期许,对于自我的积极认知,对彼此的关照和理解。这一点绝不会因为‘欺压’而改变。
一个值得戏谑的问题在于,当他们老了的那个时候,也得再辛苦一次,认清自己要不要重复上一代人的老路,要不要避免让自己成为当初最讨厌的那一类人。
被欺负着的年轻人,可以让自己变的更好,与君共勉。
年轻人,不欺负你欺负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