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
二、写作需要健康的身体
写作的人通常有个特点,发际线后移,黑发中夹杂着白发,或者白发中夹杂着黑发,头发有时候干脆聪明绝顶了。
脸色发黄发黑,这是熬夜熬的。
你要是想好漂亮,帅气逼人,又想写作,那你想多了。
写作的人都是有职业病的,颈椎炎,骨质增生。长期久坐,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甚者得了痔疮,苦不堪言。
现在流行电脑、手机打字,打多了会有手指腱鞘炎。
如果你不想变成了一个浑身是病的人,请你你果断的放弃写作。
看书多了视力也会下降,近视是常态化的。架着眼镜的作家比比皆是。
很多作家,承受不了各种压力,生活上的长期贫困,精神上的折磨,选择自杀。
海明威吞枪自杀;差一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舍自沉太平湖;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三毛自缢;叶赛宁投环自缢。
热爱写作,珍爱生命,才有机会。
金庸、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三剑客,古龙,嗜酒如命,最终英年早逝。洁身自好,良好习惯,莫如金庸一样高寿才能待到著作等身。
写作大业中途夭折,不是因为你脑子不好使,而是身体撑不住了。所以健康的体魄是,所有的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的时候,除了经常游泳、爬山之外,还用5种"健身浴"来锻炼身体。一是冷水浴,用冷水将全身浇遍;二是日光浴,让太阳暴晒全身;三是暴雨浴,让暴雨淋漓尽致地落在身上;四是寒风浴,任凛冽的寒风刮到身上;五是空气浴,大口大口地呼吸。
长期写作的人,你可以暂时放下笔或者离开电脑,到公路、跑道或是乡间小道上跑一段,也是一项悠久的传统。
据说,著有《格列佛游记》的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在二十几岁的时候“每隔两个小时就会到山丘上跑半英里”。
《小妇人》的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Louisa May Alcott)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跑步了。她在日记里写道:“我老是觉得我上辈子一定是一只鹿或者一匹马,因为我跑起步来其乐无穷。”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文艺青年之神,一个成功的顶级职业者。文艺青年大多都爱他。一个与诺贝尔文学奖赛跑的职业作家。
坚持每天4点早起、跑步、写作,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的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美国作家雷诺兹·普莱斯(Reynolds Price)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幸运的事情就是,他逐渐地感觉到他是在为写作本身而写作,就好像跑步虽然漫长而孤独,但是总有它特有的巨大回报。”普莱斯说这种感觉是逐渐获得的,这很正确。
其实写作拼到最后就是身体,长寿你才有更多的机会。有了好的身体才能在繁长的阅读时光里耐得住寂寞,不然身体孱弱又因为长久看书不运动,身体垮掉之后你就没心情看书了,身体到时候就是拖累了。
三、写作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
写作是一条艰难泥泞的路,很多有人进去了,再也没有出来。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哪来什么“超世之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真正的天才都是通过努力得来的。成为超世之才的关键还是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凡立志想要成大事业的人,往往他们要走的路,都是崎岖不平的,都是充满着艰辛困苦的。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坚忍不拔的意志,是难以突破的。人人都想成就自己的事业,首先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古人云: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就读了张衡的《两京赋》,非常崇拜,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朋友们听了无不嘲笑他,如此平庸粗俗的人,居然想作《三都赋》一样的鸿篇巨着,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
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历经十余载,终于完成了《三都赋》。
励志故事很多,写多了,写透了,写烂了。你无动于衷,或者仅凭三分钟的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你还是你,写作的梦,还是白日梦。
建议看看马丁· 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听听演讲也行。
关键你要坚持,写成作家的都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的努力的积累。
永远不要小看你身边努力的人,因为他总有一天会超越你。
四、写作既要逸趣横生也要向死而生
妙趣横生是对生活最真挚的回馈,不是半死不活的,堆砌文字,无病呻吟,没有意义的事情,你不如躺着睡会觉,将子午流注贯彻到底。
写作没你想的那么难,也没你想的那么容易。别人都倒下了,你还站着,但是你没变化等于废了。废了的人很多,江郎才尽的人也不在少数。
“中国有一个我非常欣赏的作者叫沈从文,他的文学魅力。我觉得,来自他小时候逃学,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革命军杀人,农民头颅滚地的人生百态。在街上撒野给予他的成熟和智慧可能远超过课堂里的背诵 。”——龙应台如是说。
首先明确一点,请不要误会,我并不鼓励你逃学。
我也看沈从文的文章《边城》,其中独有的飘逸文字,少了匠气。
就像金庸小说中,杨过斗战金龙法王,用的是自创的黯然销魂掌,不是武学正宗传统套路。但是也取得了胜利。
独创的,独一无二的。用饭店师傅专业的话叫特色菜,用大头专家的话叫差异性。
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的秒不秒。还是那句老话,同样是3500字的排列组合,你写出的叫文章,作家写出来的叫作品。一字之差,味道却是差的十万八千里。
“向死而生”,在《存在与时间》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生如逆旅单行道,那有岁月可回头。
所以你在人生微凉的时候,请珍惜你还可以用文字写作的黄金岁月。
(未完待续)
我是思想的搬运者——石墨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