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乡土中国》

作者: 孟宇 | 来源:发表于2017-01-30 18:02 被阅读909次
2017毕业季:第三篇

没有了礼炮声的除夕夜,古城西安很是寂静。想起当我们带着口罩,穿梭在茫茫之中时,自然而然地就克制了春节放炮的冲动。

在我小的时候,没有听过“雾霾”这个词。在我小的时候,五年跟爸妈回一次陕北老家过年。在我小的时候,在黄土高原的山头上还能看见许多的炊烟。在我小的时候,雪地上和哥哥姐姐尽情挥霍着所有的鞭炮。相比现在城里一家三口的年味,我还是怀念儿时一大家子在农村老家的欢乐时光。

23号到29号,我用一周时间对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进行阅读学习。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传统的中国,才能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本书将让你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让你懂得自然和历史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塑造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在我为大家介绍这本书之前,想请你们静下心思考两个问题:“何谓乡土中国”和“何为中国人”,同时也希望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我的文章。

•导语

作者认为“乡土”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代名词,它意指中国铺陈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

对于传统中国,农村的确是这个社会的基层,同时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支柱。“民以食为天”,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它甚至维系着小到一个宗族大到整个国家的秩序与结构。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的爷爷兄弟三人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正因为他们在抗战年代挨过饿,以至于每次见到我都强调不要浪费粮食。

爷爷他们从出生便接触到土地,伴随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种一年四季的劳作,一辈子都在和泥土打交道。我也曾写过《坡上的土有味》这篇微小说,表达我对于黄土高原、窑洞的记忆。但同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爷爷他们对其的深爱是无法比拟的。

我只是奔跑于这片土地上,把它当作不同于城市的另一个“世外桃源”。而爷爷他们把这片土地看成是自己的命,精心的呵护生怕有一丝丝的倦怠。

人和土地的关系就是这么简单又密切,人向土地播撒他的勤劳和汗水,土地则在适当的季节向人回馈它的恩情。

“多劳多得,不劳无获”是农民获得丰收的硬道理,也正是这种“不愿求人”的精神让更多的中国人相信了一时的挫败是世间常有的事,只要再次鼓起自己的意志,人生就会迎来转机、向死而生。

•乡土和其上的人

作者认为土地,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同时又是熟悉的。对于土地的理解越深,便会对其上的社会、文化以及人的理解越透。

现在的我们想着去触摸到土地,可能会去小区的草坪上踩踩,不再像小时候拿个木棍就开始胡挖。当然想真正走近乡土社会,就要学会看其上面的人,听人所说的话。

在乡土中国,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土没有人不行,有人没有土也不行。人会把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往往把思念母亲的思绪全寄托在那片养育过自己的土地上。

“土”和“乡”是伴随而生的,一群共同长大生活的人聚在一片土地上就成了一个社群。说到“乡土”可能有人会想到“老土”,觉得那是上世纪的世界遗物。但是就爷爷来说,他们不是通过文字中的概念来了解“什么是乡土”,而是凭借他们七十多年的经验感知自然世界的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感知自身的喜怒哀乐。

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是互利共生的。自然启发了人,人又在探索自然其中的奥秘。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生命有更为贴切的独特感受,他们会将自己纳入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就理解了人生老病死是自然奥秘的一部分。

如果秦始皇不在养尊处优的宫殿,反而去更诗意的乡土乐园,那么很可能就打消了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想法,自然活的长寿。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总体结构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偏于固定。但中国的乡土社会不是一家占据一大块地方,或者独居在某个山林,而是群居在一起。

“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乡土人的一辈子,因为要农耕人们不会离居住地太远,因为要修建水利人们需要一起互帮互助,因为一代代人的开枝散叶使得这里会成为一个具有庞大血缘关系的村落。

乡土社会是个人情社会,当我搀扶着外婆走在回家的路上。你会发现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她们都会互相打个招呼。在这个社会里她们都是很亲近的“陌生人”,互相都知道你家几世同堂,你的孩子们都在哪工作、生活的好不好。

土地和乡人构成乡土中国的两大要素,一些生活习惯的养成潜移默化的在一代代人身上传承。就像陕北前些年是有很多人暴富,但是在骨子里他们还是会选择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穷,怕过,富了会很珍惜。

•乡土社会语言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人很多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但这并不意味着乡土社会是一个完全愚昧落后的世界。

同时作者也认为非要区分的话,都市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文字书本,而乡土人的知识来源主要是躬行实践。

早期人类社会就有“结绳记事”,好比我的外婆她生病吃药的时候就会是:红色的是感冒药,瓶子装的是补钙的。日子久了,硬性的记住了很多药,现在是吃药比吃饭都记得牢。

乡土社会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日常语言”,而不是“书本语言”。

“日常语言”说白了就是一种当地的方言,因空间性的决定乡里人每天面对的都是熟悉的人、熟悉的物,需要表达问题时大多是面对面交流,文字的书写往往就不需要了,久而久之“说方言”成为当地的必需品。

时间性的决定,乡土语言成为一代代人口述传承的重要工具,成为串起在这同一块土地上祖祖辈辈的经验集合,也就是所谓的家族文化。一些当地的神话故事不就是口耳相传,外婆讲给妈妈,妈妈又讲给我。

为什么我们一上大学都会忙着找老乡,一心想着举办个老乡聚会。那时说着自家的方言,吃饭也香。不像在宿舍你跟爸妈聊天,舍友就感觉只听懂了“爸、妈”。

•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一种同心圆关系,以己为中心向外扩散。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正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之一。就像过年的时候,你只会把自家的屋子打扫,只想着料理自己家门前的事,根本忽略了公共生活空间卫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我们大多会以自己为中心再去考虑别人。我们所有的都会是自我主义,首先保证自己不会受伤再去保护别人。

每个网络都有个“己”作为中心,不同的网络随着不同的中心而变动。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九族与五服图”。

九族与五服图 先说“九族”:以自己为中心,向上四代,以至高祖父母。向下四代,以至玄孙。旁系四代,包括族兄弟及姊妹。上下左右四代加上自己,纵线为九族,横线也是九族。“五服”分别为:斩衰(cui)、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作者认为中国乡土社会采取的是一种“差序格局”,它运行的逻辑是视不同人在自己生活中的亲缘重要性而定。

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人们需要互相的帮助才能狩到猎物。而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大家自给自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别人的帮助。

对于“团体格局”这恰恰是西方社会的主要特点,就像西方有的人信仰上帝,所有的信徒在上帝的“庇护”下得到某种精神寄托。就好比是一个以“上帝”为团长,发展而成为一个庞大的团队。

•两种格局的社会影响

作者认为“差序格局”下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点都附着一种道德。

这个道德取决于对象与自身之间关系上的亲疏远近,好比你的亲人犯法,你还想着加以维护辩解,不揭发这样的行为看似成了“道德”的。

作者认为 “团体格局”中的人那样,隶属于团体中的人有着无差别的道德要求和评判标准,这种道德在“人人平等”的原则之下有一种严格性。

这个体现在西方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原则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它的权利。

•家大成族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家庭不是铁板一块固定不变的,而是随自己的需要和意愿加以扩大或缩小,它可以是五世同堂,也可以只有一家三口。

在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下,同心圆的圆心是个人,内环是家庭,外环则是氏族/宗族。家庭的核心往往是“父系”,所以一个男生的担当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结婚生子越来越大,望子成龙就成了每家每户的期盼。

作为一个男生,无论你是不是长子、长孙都应有“家大成族”的担当。你不光要有让同心圆强大的能力,更要传承家族一代代无形的使命。

•家族之力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家庭就成为了一个事业组织,事业的大小决定了这个家的结构的大小。

就像你读了《货币战争》对罗斯柴尔德家族比较全面的了解,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如果事业过于庞大,就需要拉上叔伯兄弟来一起完成,那么便集合成了一个大家庭。

•男女有别

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共同生活的人不能互相充分了解的原因往往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

乡土社会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友谊是容易引起非议的,友谊只能在同性、同龄人之间发展。

你会记得小学二、三年级,男女生还会一起玩一些游戏,再大一点男生、女生就自己主动的画开了界限。

还记得你和同桌有画过“三八线”?这就是调皮的一些男孩子自己被女同桌分开了界限,现在看来就是年少最纯真的“男女有别”。

我对于乡土的“男女有别”归咎于中国封建的思想文化,保守让大多数“友谊的小船”迷失了方向,但可能是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只是我片面的观点。

作者认为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个性的张扬就会被遏制。因此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一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和法治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依靠的是“礼治”。所谓“礼”就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为了实现社会中各个成员的不同生活需求,社会中的成员需要进行协作。

法治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却并不是依靠国家权力机构来推行和维持,它依靠的是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

儒家的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其中“礼”解释为“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礼”它高于法,法律是无情的,而“礼”它产生于情却让人更加遵守。

“礼”是通过不断的教化,让每个人心中培养起敬畏之情,从而形成自觉而然的行为流露。它是具体的行为准则,不同于“道德”是对内心行为的约束。

现代的社会的“礼”是无形的,它比法律先会制约你自己,你由自己心中的“礼”来规范自己,不去触碰犯法的事情。说明“礼”也在与时俱进,前提是你要先学“礼”。

•长老统治

作者认为在差序格局中,老人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这既是传统礼俗所规定的,也是乡土社会的经验所造就的。

整个乡土社会对长老是敬重的,对长老的裁决也基本也不会有大意见,因为长老行使的权力只是教化性的。

长老,意味着在当地年龄偏长又德高望重的人。当然现在来说就把爷爷、奶奶、外婆、外爷算作是“长老”,他们并不称为“统治”只是他们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走过的路、看过的人我们无法比拟,我们对于他们更多是内心的尊重与敬佩。

祝大家:2017 新年快乐!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基本顺从人性本能欲望的社会。

在乡土社会里,人类的行为更倾向于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靠自己的欲望去行事,于是“欲望——紧张——行为——满足”成了人类行为的基本过程。

读完文章后,你可能会轻声感叹,这便是中国,这便是乡土,这便是我们走过来的路。

一个国家的形成是五千年文明的发展、是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五千年人类的繁衍生息。

“乡土”顾名思义家乡的土,对于远方的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思念,更是祖先一代代保卫、开垦的家园。

《乡土中国》博大精深,并不是作为二十一岁现在的我就能所领悟的,当我的年龄越来越大、当我也有了下一代、当我再回到人生意义中无比重要的“家”,我相信自己的体会每次都是不一样的。

比起大一写《坡上的土有味》的我,再读了《乡土中国》后自己对于坡上那一把把黄土的情感更实在、更浓郁了。

回家吃饭,是最简单的幸福。

回老家祭祖,是最真诚的孝心。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臧克家的一首诗: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嗨,大家好,我是孟宇。大四数学男,只写走心文,只读世间事。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请顺手点一下“❤”,或者关注一下再走。么么哒。

相关文章

  • 精读《乡土中国》

    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

  • 精读《乡土中国》

    没有了礼炮声的除夕夜,古城西安很是寂静。想起当我们带着口罩,穿梭在茫茫之中时,自然而然地就克制了春节放炮的冲动。 ...

  • 乡土世界阅读构想

    近来顺应新课改形势预先学习新教材系列,精读费孝通巜乡土中国》,顿觉对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培养提高学生论述类文本阅...

  •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2018.08.11 社科4号大厦.沈阳梦想 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 看完了《乡土中国》,...

  • 精读 | 《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

    本文概述《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第二章“文字下乡”和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解释费孝通先生为何说中国的基层...

  • 《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中国乡土

    中国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生于斯,从他们出身的那一刻,他们的籍贯、血缘、地缘便是你...

  • 读书感悟 17行政1 张佳蓉的171321126 1886800

    现代化遮不住的乡土性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

  • 思维导图——精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早闻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盛名。虽然是很薄的一本,但是我读起来特别慢。第一遍的时候kindle做了很多标注,读完...

  • 《乡土中国》书评

    乡土中国 看完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感触颇深,费孝通教授作为中国社会学奠基人,所作《乡土中国》则是中国社会学的入...

  • 2019.07.29 听书笔记

    《喜马讲书·乡土中国》 《喜马讲书.耶路撒冷三千年》 《喜马讲书.论美国的民主制度》 《乡土中国》研究中国乡土社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乡土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fh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