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很浮躁。
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的时候,我很不耐烦,一会嫌它清淡,一会嫌它过于平常。
即使是美食,我觉得也是可以写出有张力的文字的。比如一碗重庆小面可以写出山城的寒,山城人的热,以及四川人民发自骨子里的对辣椒的热爱和依赖。
这本书,太淡了。
这是一本放置在图书馆美食区域的书籍。作者是日本中川玉,一位日本的膳食家。2018年1月出版。出版社是文化发展出版社。
强压着自己读了几篇后,莫名地,我有点上瘾了。烦躁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
淡而不寡,平静简单文字后,是一颗品味生活的心。
《不时不食》,一本可以当成散文来读的美食书书里以一个家庭主妇的眼光,用文字记录着自己的一年四季,一日三餐。
以虔诚的心对待大自然的馈赠,用自己的知识去品味,加工,回味。
食谱附在书的后面,而关于食物的感受,故事,图片在前面。
我告诉你我的感受、故事,如果你喜欢,并且愿意去和我一起动手,再按照目录去寻找食谱。
《不时不食》,一本可以当成散文来读的美食书先有感觉,再去寻找方法,先果后因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脱离一般的菜谱美食书籍,成为一本颇让人神清气爽的小散文。
书中以四季为界,列举着自己生活的点滴美食,以及和美食的小故事。开卷而读,就迎来了不同的季候风。
《不时不食》,一本可以当成散文来读的美食书中国也都有吃时令菜时令水果的说法。
三月杨梅四月李五月琵琶六月西瓜七月荔枝八月龙眼……
我在家乡广西南宁,是水果大省。每年水果旺季到来之时,我的母亲总是会念叨这句话,仔细回想着水果清单,惦记着自己的那点口头馋。
对母亲来说,每一样水果,都是有着自己的季节的。那些过季还在市场上销售的水果,不是大棚水果就是冰库里保存里的水果,总是少了那一份鲜活和独特的味道。
这种味道没有专门的名字。我们一般是这么形容:荔枝味特浓,苹果味特香。
记得有一年,荔枝大丰收,价格特别便宜。母亲便买了一大筐,带回家里。那时候还没有冰箱,于是母亲便拿了一个提桶,满满地装了一桶,放到家里客厅中央,一家人六口人围着一个提桶,大吃特吃。浓郁的荔枝味弥漫了整间房,三四天后才散尽。
中国人对食物,总有一种“饕餮”的进餐方式。吃饱、吃撑,是国人最为满足的进食方式。
也许是历史上,国人遭受过的大饥荒太多了,饥饿感早已经融入血脉中。也许,也是因为国人人口众多,素有多子多福的生育习惯,不抢食,便会挨饿。
相比之下,同样是人口密集的日本,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饮食习惯。
这本日本美食书中展示的美食图片,每一份,制作精美,份量迷你。
据说,在日本,如果丈夫的身材发福,妻子会被家婆叫去批评,说她没有照顾好自己儿子的身体。
在书中,每一道美食份量都是被严格控制的。每一道美食的美图,都体现着日本人自我克制这个特点。
而作者的文字,更多的时候,更像是一名细心妈妈的唠叨:
咕嘟咕嘟,煮成冬天闪耀的宝石
即使麻烦也要做的点心
把光泽的身体用油泡起来。
当做茶点一整个吃下去的时候,感觉真是太幸福了。粘牙的口感和自然的甜味,切成条和醋一起拌金彩礼,或者和巧克力一起放进司康饼里烤一烤,各种做法都非常有趣
仅是读着这些朴素的文字,都能感受到作者努力生活的模样,非常有感染力。
《不时不食》,一本可以当成散文来读的美食书日本饮食文化源于中国,但是受西方文化影响也颇深。
在这本美食书籍里,不时能看见中国美食的身影,比如P14的春天美食水煮竹笋,又比如p122页的秋天美食吊柿子。
然而,西方文化影响似乎更深一些。
日本饮食热的美食并不多,除了拉面,其他似乎更多的是生冷食品。比如寿司、比如鱼生。日本人也有西方人喝冰水的习惯。
在烹饪方面,西方文化的蔬菜沙拉、各种果酱,甚至源于西班牙菜的油煮秋刀鱼(p90)都夹带着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不时不食》,一本可以当成散文来读的美食书相比之下,日本本土的美食展示却不是很多,仅在P112页写了一篇味增的文。
作者用美食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美食形象:源于悠久的历史,以本国风味做链接,接纳全世界的美味。
如果你是一名典型的中国“饕餮”食客,这本书是不太合适你的。这个以美食为名,其实是打着小清新生活家态度的书籍,更想展示的是一种生活状态而非一种美食状态。
但是,如果你是一名轻食爱好者,不喜欢太油腻的食物。那么这本书会给你很多美食生活创意。
这本书,你可以当成一本美食书籍来阅读,更可以当成一本小散文来阅读,对平静烦躁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荐指数:4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