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派姜维赵云,而独独却派了马谡去,并且还输了。什么原因?很简单啊,就是在当时的情景下,诸葛亮认为马谡是最合适的人选。
马谡是什么人?马良的弟弟。马良是诸葛亮在荆州时的好朋友,好兄弟。也就是说,是诸葛亮最为信得过的人。
自从刘备因关羽被杀而攻打东吴后失败后,国力大减。常言道,国家强盛则人才辈出。国家越是衰,越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人才却是越少的,这就是国运。
马谡这人受到诸葛亮的喜爱,不光是因为他是好兄弟马良的弟弟,也是因为马谡在诸葛亮的面前表现出了高人一等的能力和智慧。其中,可能被诸葛亮最为看中的就是收服孟获的那场战争。诸葛亮就是采纳了马谡的建议,采取了收服人心,用当地头领来管理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南方地区的问题,获得了南方的安定,也让诸葛亮看到了马谡的智慧。
虽然,刘备在临去世时,曾经语重心长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有点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这也说明了刘备对人的看法是非常准确的。
那大家要问了,刘备都看出来了,难道诸葛亮这么智慧的人看不出马谡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从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能够清楚地看出,他对朝中的人才也是每个都心里有数的。哪些人可用,哪些人可以重用,心里都是清楚得很。
那么,问题又回到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街亭了。
第一个原因,姜维赵云不是不能守,而是有其它原因。选说赵云,他早已被诸葛亮安排去作为佯攻了,离这儿很远。街亭这地方本来不在计划内的,只是由于魏国的援兵来了,需要安排一员大将去这儿开展阻击战。那姜维呢?能力肯定没问题。但你要知道,姜维原来是魏国的将领,就是这次北伐时,前几天刚刚收来的,说白了就是投降过来的。虽然诸葛亮非常喜欢他,但刚过来,士兵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人,派他去应该是不合适的。或者说,诸葛亮也觉得还没到要派一个刚来的新人去这儿。
第二个原因,他想让马谡立功。前面也说了,马谡是自己好兄弟的弟弟,又是自己很欣赏的人才,诸葛亮是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的。培养不是靠天天讲理论,也需要给他机会去战场锻炼。就像足球一样,一个球星要成长,只有给他足够多的上场机会,足够多的表现机会,否则,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灵魂人物。诸葛亮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心里其实已经定下了马谡这个人选。
第三个原因,他认为街亭重要但守住并不太难。诸葛亮对马谡是信任的,并且他也认为街亭这地方要守住并没有那么难,为了万无一失,还配了副将王平,并且还给了他一个锦囊,可以说是有了又保险。按照实际进程,就算只有一个王平,那么多的部队也是能够防守住街亭的,所以,诸葛亮对街亭防守难度的判断应该是准确的。他没想到的是马谡这位同志太过自信,连自己给的锦囊都不看。这也说明,要锻炼一个人还得在普通的岗位先练练,不能一下子就上重要岗位。否则,只能是马谡的结果。
第四个原因,他不想让魏延有太大的功劳。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当时大家都是推荐魏延和吴懿去街亭的,但诸葛亮却力推马谡。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当时最适合去守街亭的或许该是魏延。但诸葛亮一直对魏延是防着一招的,他觉得魏延这人太过高傲,除了服自己外,蜀国他可能谁也不服。意思就是自己如果不在了,他会造反。当然,最后实际上他也确实造反了。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诸葛亮不想让魏延去建立这个功劳。
综上所述,聪明一世的诸葛亮,在多个原因的驱动下,选择了错误的人,造成了历史性的灾难性的后果,甚至可以说影响到了的进程。因为,这是第一次北伐,可以说也是离成功最接近的一次北伐。这其中的原因,有失误,也有个人的私心在里面。因此,我想,最后,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的时候,一定会有几滴后悔的眼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