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航空的国内航班需要提前40分钟值机,和东航一样;南方航空则需要45分钟;国际航线里,国航和加航都是提前50分钟,尽管他们会要求你比起飞时间至少提前2个小时。 如果你已经拿到机票还没过安检,理论上最晚你可以在超过登机时间5分钟进入快速通道或头等舱通道,不必排队——但这取决于安检到登机口的距离,以及你能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全程。
我能熟记这些,完全归功于多年吸烟的“积累”。当你有几次几乎赶不上航班的经历时,这些数字就会刻骨铭心地刻在你的脑子里,成为跟别人吹牛时可以显得很有社会经验似的谈资。如果是国内航班的话,赶上直飞的机票太贵,或行程稍长,我会找到合适的经停航班——那里通常都有吸烟室,我甚至来得及赶在烟瘾“犯了”之前点上一根。
说起机场的吸烟室,那里简直是人道主义灾难现场——个别有半封闭户外的除外——刚走到门口,一股浓重的烟油气味喷涌而来,这是至少几千支香烟燃尽的气味儿,就和着灰烬附着在椅子上、玻璃上、墙壁上,随着人流涌动不时翻滚着往鼻子里钻。在这个环境里抽烟没有任何享受可言,不夸张的说,就算老烟鬼也要憋着气进去,憋着气出来;平时就抽的少的来这儿一趟可以当场宣布戒烟。
国际航班就更麻烦。我必须赶在登机截止前连续抽上三四根,再提着手提箱一路小跑飞奔进闸口,忍上十几个小时的直飞、排队过关、等行李、买一个打火机、再走出航站楼,才有机会“续”上一根。这些细节直到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有意思的是,在飞机上的十几个小时里,我几乎没有因为不能抽烟而感到过痛苦难耐,除了因为长时间持续的噪音有点儿憋闷无聊,整个过程非常平静自然;下了飞机后点上的第一根烟,也没有如同瘾君子好容易来上一口那种激动到手抖、浑身酥爽的体验。
不抽烟真的有戒断反应吗?
简单来说,生理上所谓的戒断反应,持续时间非常短暂,作用也很轻微,充其量不过是让你短时间感到疲倦、容易犯困。心理上的戒断反应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尽管嘴上不说,但很多人戒不掉烟,甚至从未考虑过戒烟的原因是出于对戒断反应的恐惧感。在他们看来,想要抽烟但身边没有时的感觉就已经足够让人抓耳挠腮了,更何况是长时间不能抽烟呢。在我烟瘾还不算大的时候,印象中有很多次准备睡觉的时候发现没有烟了,或仅剩一两根烟,就算外面下着雪,需要穿上衣服走10分钟路才到便利店,也必须去买来才能安心睡觉。实际上我原本没有在睡前抽上一只的打算。
更有趣的是,无论你的烟瘾驱使你一天抽三五支还是两三包,几乎没有人会烟瘾大到在睡梦中醒来抽上一支才能睡着——要知道这可是至少连续8、9小时的无烟状态。那你醒来的第一件事是摸出香烟抽上一支吗?不能说没有,但非常少人这么做,除非你是刻意培养了这种”习惯“,否则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存在于电影中的桥段,用来表现主人公刚刚经历了前一晚或前一段时间的疲惫状态,正准备惬意地享受早上的时光。这并不符合现实,起码”烟瘾“没有这样的功能,现实是有人会饿醒的,会被尿憋醒,但绝不会因为想要抽烟从睡梦中惊醒。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2016年的研究回顾中提到,尼古丁在体内16个小时就会代谢掉一半,最多40个小时就会从血液中彻底消失。这意味着,如果烟瘾的“被动技能”真有,这么厉害,那它理论上应该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表现得尤为强烈,因为如果按照上面的数据推算,8个小时的睡眠,足以消耗我们体内超过四分之一的尼古丁含量。
这个研究的结论是不分人群的,这表示说,无论你是第一天抽烟,还是已经是三四十年的老烟枪,尼古丁在你身体产生的影响和残留情况都没有什么差别。这个研究还说,三个月后,它将会从你身体的各个位置上消失。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就连医生也不能证明你曾经是烟民了。
当然,我们关心的是另一件事,不抽烟会影响我们的激素水平吗?会不会因此导致情绪低落、甚至疾病?答案是不会,反倒是抽烟会降低我们体内的多巴胺水平。《生物精神病学》同样在2016年发表的研究显示,根据两组实验参与者(吸烟人群和普通人群)的脑扫描对比,吸烟者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平均比正常人低15%-20%,这样看来吸烟人群可不只是“亚健康人群”,而且可以说是“亚快乐人群”,甚至是“不快乐人群”(很明显你连普通人的情绪状态都达不到)。这也就是说,你在抽烟的那些年里,反倒会比其他人情绪更低落和消极,而不是反过来。
这个实验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设计者最初的设想:实验原本想要证明,吸烟会永久性伤害我们的多巴胺系统,使它会持续低于正常值。当参与实验的吸烟人群戒烟后的第三个月再次检测时,发现他们的多巴胺系统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
心理依赖不可怕
网上关于生理上戒断反应的描述可谓五花八门,但实际上每一种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尼古丁戒断确实有这种生理变化。最大的障碍反而在我们的心理层面。心理情绪的变化不仅会投射到精神状态上,甚至会影响我们对身体的控制力。比如一般人都会在面试、考试等场合紧张,通常情况紧张会让我们集中注意力,但有一部分人会过度紧张到产生腹泻、呕吐,甚至昏厥的症状。有一个热度很高的视频,儿子接到电话说母亲病危,心急如焚地跑到街边想要拦车去医院,结果因为过于伤心,刚到路边腿就不听使唤站不起来了。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见一斑。
戒烟这件事上,心理上的依赖更多的是各种习惯和压力累积的结果。虽然我们一天会抽很多支烟,但这些烟的“作用”和背后的“意义”并不相同:这里有饭后一支烟和如厕一支烟、有进公司前一支烟和中途散步一支烟、有舒缓情绪烟就有集中精神烟、有一般社交烟也有工作沟通烟、有烦闷的烟也有激动的烟……
抽烟的由头各异,总结它们出现的规律,无外乎这么几种情况:
1,有习惯记忆点的,如饭后烟、会后烟、工作一段时间需要抽上一支烟等等;
2,有情绪记忆点的,如心情不好抽的烟,如受到表扬后抽的烟,如准备开始繁重工作前抽的烟;
3,受环境影响的,如社交烟、散步烟、酒后烟、看到别人吸烟主动凑上去吸的烟;
4,受精神状态影响的,如空虚无聊时想要抽烟、如一段时间精神麻木想要抽烟;
这么多“不得不抽”的烟,都是我们的“潜意识”预先给我们准备好的“敌人”。如果我们的应对招式只有一个“忍”字诀,即便再强大的心性,也很难不被敌人击垮。为什么越是“戒烟”多的人,越会抗拒戒烟?错误尝试导致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心理创伤,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惧怕情绪。亦或是曾经有限的“成功”(已经戒了一段时间又复吸)背后代价巨大,不愿再次尝试。著名的真人秀电视台TLC曾经录制过一档节目,主要内容是跟踪十几个肥胖者的减肥过程。大部分人在短期内通过大量运动和改善饮食结构取得了成功——平均从200-300斤的体重减到100多斤;但一到两年后的回访发现,他们中的很多都回到原来的身材,甚至更胖,却再也不愿意重新瘦身了。
因此,我们需要一套容易操作的方法来应对。一套轻松、简单的方法。我在前面提到过,我们“觉得“自己想要吸烟是受到潜意识蛊惑的结果。这话不完全对。潜意识就像一个5岁的小孩,”它“任人唯亲,谁教给它的信息都会接受;懂得趋利避害,只对自己当下有利的事情感到兴趣昂然;但它不懂得节制,只会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所以当它在你的耳边大喊“烟!烟!烟!”的时候,你需要分辨这个欲望的来源,再通过对应的方式转化。
不要立刻屈从内心的欲望,停下来,体会这一刻的感受,找回脑海中理性的声音,尝试了解身体真正的“动机”并转化它——这个停顿不仅可以帮你戒烟,还可以帮你远离很多一时冲动的不良后果。
简单的方法
简单的方法第一步:停下来。上面已经提到了,停顿,是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我们始终要铭记,在选择抽烟的问题上,我们是被驱使的一方。
简单的方法第二步:回忆一遍大多数让你感到难受的、胸闷、味道古怪的吸烟经历;计算一下从你决定不吸烟到现在的积极变化。吸烟带给我们舒适感的情况是极少的,大部分是痛苦经历;既然它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如此明确,为什么还要吸呢?从你决定不吸烟开始,你就已经在创造一个记录,哪怕刚刚进行了一个月,一个星期,甚至一天一小时,它都是你不再依赖香烟的鉴证。你感觉你的时间变得更完整,更自由,身体也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
简单的方法第三步:当你感觉疲倦时,那就做几次深呼吸,伸伸懒腰——这是吸烟者为数不多的“好习惯”,还可以继续坚持;当你觉得空虚或状态不对时,起来走走,喝杯水或吃东西——用不同的活动节奏打破目前的沉闷,建立新鲜感。抽烟抽烟,“抽”的过程伴随着深呼吸,而后者会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让我们精神振奋——没想到吧,我们误认为吸烟的好处,竟不全在烟里。
简单的方法最后一步:重复以上的过程。
一句话说,就是主观上对自己施加暗示,去影响潜意识而不是反过来;客观上用一些动作或行为,打断当下的消极情绪和节奏。真的这么简单吗?就是这么简单。虽然如同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一样,河里的水深不深,需要自己试过才知道;但是故事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到达彼岸。
根据专业机构的预测,2022年戒烟市场的全球规模可以达到240亿美元,十年后达到570亿美元。看来暴利的不只是烟草行业,连“去”烟草行业也是一片欣欣向荣。难怪烟草企业、医疗结构都不会愿意相信也不会承认这样的事实:香烟的“戒断反应”极其有限,而且可以被轻松克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