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直戒不成烟的真正原因,是因为烟不是用来戒的。让我们回到你第一次“成功戒烟”的最后一天,回想一下那次你对自己的灵魂拷问:“我为什么要戒烟?”
找不到戒烟的理由
是啊,为什么要戒烟?这当然不是说你没有充分的理由。在过去的一个阶段里(就从你上次戒烟失败到现在算做一个阶段吧),吸烟这件事儿仍然在给你和你身边的人造成持续伤害。变化是日积月累产生的,所以你并不觉得;不过你还是察觉到了一些生理上的变化,皮肤变得松弛,痤疮、红血丝变得严重了,经常感到疲劳。个别时候,胸口的位置好像有点不舒服,但或许还好。咳嗽、痰多,每天早上起来,感觉嗓子里、口腔里被一层黏液覆盖,散发着酸涩的味道,像极了烧完菜放在水槽里的油锅,当油香冷却之后的那种泥泞感。
反应能力也不如以前快,这几乎是必然的。尽管有时候点上一根,你觉得还像从前一样思维敏捷,但客观来说,你的肺活量小了很多,运动量也大不如前。周围人对你的感受是,当你吸烟的时候,无论跟你说什么,都需要等那么一下才能接受到你的反馈——你说自己的注意力在别的问题上——不过这要命的感受就像打游戏时无法剔除的网络延迟,肉得要命。这也同样影响到了你的情绪,它似乎没有以前积极了。
对了,你比以前在意他人的感受了,可周围的人却没有那么领情,好听的、难听的,或是单单什么也不说,就已经让气氛开始冷淡。对对对,吸烟有害健康,但这句话在你看来几乎等同于“人固有一死”。何况你知道有不少老头老太太,抽了一辈子烟啥事儿没有,反倒是经常听说没抽烟的得了肺癌。可以多活几年?要是每天都过的那么清心寡欲,那活那么大岁数有啥意思?!
那些你为了继续抽烟而找到的借口
虽然嘴上不在乎,但你很清楚这个坏习惯对你的形象和身体都产生了影响,所以有的时候你会稍微控制一下,起码把烟量控制到不会让自己感到不适的程度——你暗示自己:“每个人素质不同,抽烟对别人可能是伤害,我肯定没什么问题,毕竟抽了这么多年”,“抽烟的人这么多,真正得病的还是少数”,“在这个量一下,肺部是有自我清洁的功能的”;再或者,“我自己心里有数,一旦注意到状态不对,我一定会立刻戒掉的”……人总有办法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哪怕在第三人称视角看来它实际有多不合理。
早期对吸烟危害的研究中,人们只局限于关注吸烟对肺癌和口腔、呼吸道癌症的影响。现在这个致癌列表正在随着科学认知的进步不断扩大,现在已经有16种之多。但对于烟瘾较大的人来说,这种威胁不过是些许改变了他的抽烟习惯:每支烟烧到后面会留出一段距离不抽,或者更奢侈一点,抽烟只抽半支。而烟草商也特别关注了这部分“土豪”的需求,把烟蒂和烟筒的长度比例设计成接近1:1的程度——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大家都心照不宣了。
还有一部分烟瘾极大但仍可以找到理由自我平衡的烟民,根据他们的行为我建议可以称他们为“人菜瘾大”型,为了在抽烟和保持健康中达到平衡,他们有的干点不抽——点着了之后只偶尔抽上一两口,多数的时候拿在手里“上香”;有的只抽不吸——把烟吸到口中过过嘴瘾,再从鼻子里溜达一圈儿喷出来,俗称“耍烟儿”(烟民里受到鄙视的一类)。但无论如何,这仍然只是个心理平衡罢了。
不抽烟只需要一个理由
跟正如我前文中所言,因为吸烟的危害无法在短期显现,所以我们宁愿接受眼前的好处,尽量忽视危害。真正驱动你戒烟的理由要么来自别人,要么来自自己,要么两者皆有。
来自别人的,我们在此把它定性成外力:为了取悦生活中的另一半,为了让家人满意,为了不再受到上司或同事的质疑,为了改变形象,等等——外部的压力通常暗示着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也要发生改变。说句人话就是,为了满足别人你不得不改。
来自自己的,我们在此把它定性成内因:这个情况就完全相反,比如你对周而复始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对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少感到心力交瘁,极力想改变生活状态却没有能力等等……总之你觉得尽管烟瘾不是你出现你身上最糟糕的事情,你认为只有这一件事情在你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
外力的缺点是不可控,但凡它有个松动松懈的地方都会使你的戒烟大计崩塌。除非它是绝对不可抗力,或者我们发自肺腑地想要迎合他人。比如你正准备入赘豪门,但未来的老丈人让你戒烟,而且一但抓到你抽烟就让你净身出户,这就是个非常有效的外力;或者比如我在刚“入行”(抽烟这行)三四年的时候,因为刚毕业,太穷,不得不戒,这也非常有效——这个故事我后面会讲。
但如果你希望“不再吸烟”这个标签是长久有效的,那就还是需要真正发自内心地认识到,你是为了自己而选择了不抽烟。没有任何其他人能从根本上说服我们心甘情愿地主动做某件事。前面我提到,当我认识到自己是在被烟瘾控制时,想要重新掌控主动权的想法就立刻让我产生了动力。因为我相信,戒烟这件事会极大地改变我的生活态度:一直以来,惧怕戒烟而产生的怯懦心理,多次戒烟失败而累积的挫败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自信心。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叫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好嘛,这个“自己”连烟都戒不掉,那面对这个“自己”的自己该有多渺小啊!但反过来说,如果我能戒成烟,一旦能够战胜这个“心魔”,那在面对其他内心的困境时,我相信我也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做出改变。
但,真的要“戒”烟吗?
过不了多久,强行扭转“习惯”带来的恶果就可能会开始显现:几天或几个星期之后,你发现预期的变化没有出现的迹象:身体状况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时间确实变多了,但好像并没有带来实际的好处,反而效率变低,能做的事情变少了;你不可避免地开始“增肥”(当然不是所有人),情绪也时好时差。你开始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真的要“戒”烟吗?你当然知道这些负面都是暂时,但仍然会有一些瞬间,让你产生抽烟能带来“改善”,进而忘了戒烟的目的:因为假如这个状况继续持续一段时间,你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再坚持多久。我在前面说过,成功的关键是内因,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被这种决绝的情绪左右,一时间产生动摇。
让我们换一个思路考虑这个问题:假如我们预先知道事情的结果,还会为事情的发展过程感到忧心吗?假如我们预先知道,上次“戒烟”失败发生在向朋友圈宣布要正式戒烟的一个月之后,是不是有至少我们不必纠结在“是不是永远都不能抽烟了”的问题上,兴许还可以超常发挥了呢!
当然我不是在鼓励你设置“我要戒烟一个月”这样愚蠢的目标,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约定一段固定的时间,基本等同于把达成目标之后的“复吸”当做一种奖励,这就完全背离了我们选择“戒烟”的出发点——不是临时地尝试一段时间,而是完全迈出一步,做出调整。
放弃对抗的思维模式
我们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向前,不预设结果的意义,实际是在向自己表明,我要尝试做出改变,而不去管这个改变会进行多久。换句话说,无论进行多久,都是一个积极的改变。这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关注戒烟的过程,而不是无限远的所谓结果上。回答“永远有多远”这类问题总是让人沮丧的——无论你坚持了1个月,1年,5年还是10年,只要一朝回头,就宣誓了失败。我们不需要失败,这种“戒不了”“戒不彻底”的挫败感实在是伴随了我们太久。我们甚至不需要“戒”烟,而是用更轻松的字眼与自己的负面情绪交涉:“我暂时把烟‘停’掉”“我‘短期’不抽烟了”“这段时间‘调整调整’”。
就像我之前说的,这是一个掌握主动权的过程。所以不必过于纠结你能“坚持”的长短。选择不去“坚持”,恰恰是一个关键。引用我之前说过的话——“你不是选择了吸烟,而是放弃了不吸烟”——这听上去多像一个文字游戏啊,尤其是当你产生动摇情绪,想认真考虑一下“选择吸烟”的时候。此时,如下锦囊可以帮你度过难关:
“我确实可以保留再次吸烟的权利,我不需要那么绝对地认为我‘再也不抽了’,只是现在我还不需要它!“
不仅不用“戒”来切断你的习惯,甚至你可以做得更“过分”一点:你可以把烟仍摆在显眼的位置上,或者至少你可以随时拿到的地方——这绝不是自我折磨,而是暗示你自己,在这个“主动选择权”完全在你自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会限制你重新抽烟。只要你想的话,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点上一根。有很多人在戒烟的过程中采用了这种看似夸张的手段,最后取得成功。
这个实践方式的原理是不与你可能会出现的负面情绪产生直接的对抗,从而降低“戒“烟这个决定对你的内心造成的压力,这样我们在无烟的这段时间里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体会无烟的快乐,而不是戒烟造成的负面影响。无论你周围是否有人在一旁见证鼓励,“戒烟”都是一段孤独的旅程,“选择不吸烟”的滋味也只有自己能体会,当然要用一种舒服的方式对待自己。
这就够了吗?
还不够。烟不是用来“戒”的——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远不需要动用“戒”这么大的阵仗来改变抽的习惯。戒是一种割离,断绝;实际上我们很有可能把烟瘾夸大了,把我们对香烟的依赖夸大了,因为瘾和依赖都是我们自己脑补出来的。我们真的需要烟吗?烟真的给我们带来了额外的好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不抽烟还会有那么难吗?
只不过如我前文所说,“香烟已经和太多的情绪和习惯‘长’在了一起”,它确实太过深入我们过去的生活,好像漫威的《毒液》,从皮到肉都钻进我们的“行为”里,甚至还成了我们脑子里的一种声音。但如果仔细分析它潜伏的套路其实不难发现,想要摆脱它倒也不难:你只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就好了。这就好比我们走出舒适圈,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最快的方法,就是迅速建立一套自律的行事规则。比如,在固定的时间起床,去同一家饭店点同样的早餐,在同样的时间洗漱刷牙就寝……只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我们很快就会适应这个环境,开始建立新的情感桥梁。
对于烟瘾也是一样,我们可以一步步地找到这些吸烟的“记忆点”,设计一套新的行事规则来应对旧的不良的“习惯”。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一些系列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就采取的行为方式,没有什么行为是不能被改变的,或者这么说,习惯是最容易被改变的,尤其越是频繁的行为方式越容易被改变。这一点,我们很快就可以进行验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