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的最初版本是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被誉为西方法律电影的桂冠,被许多国家翻拍。原版的故事很简单,来自贫民窟的少年疑似杀死了亲生父亲,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可是疑点重重。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十二人组成的陪审团开始一场关于法律的大辩论。
而《十二公民》的故事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色彩。贫民窟的少年变成了社会敏感度较高的富二代,十二公民分别是底层小商贩,城乡结合部的房屋出租者,油腻的中年出租车司机,儒雅理性的急诊科医生,与干女儿谈恋爱的房地产商,低头哈腰的卖保险者,独居的老人,曾经因冤入狱的混混儿,考大学未果的保安,和稀泥的老好人,还有检察官。
这些角色的众生相,代表了中国当前的各阶层,涉及了仇富、地域歧视、富二代、民粹主义等现实问题,这些元素本身就具有话题性,再加上原版故事的出色,造就了这部豆瓣评分8.2的好电影。
徐昂是话剧导演,以《喜剧的忧伤》一战封神,因此他导演的《十二公民》难免刻上了话剧的印记,又加上故事发展空间的狭隘,所以必须依靠大段大段的对白推动故事的发展。因此,对于电影本身的话剧特征,我们不必苛求。《十二公民》在选角上是无比成功的,何冰、韩童生、李光复等老戏骨扎堆,塑造了十二个性格鲜明的荧幕形象。
《十二公民》: 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八号陪审员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态度隐忍,却不失感性,几场与他人的冲突表演十分到位;三号陪审团是典型的出租车形象,油腔滑调,因为儿子的离家出走,对孝有极端的偏执,也是最坚定支持有罪的人。一号陪审团团长,是呆气的书生,没有基本的社会经验;二号陪审员明显是一个依附体制的知识分子,和稀泥的老好人,懂得明哲保身。
四号富有的房地产商,有独立判断能力,提供了仇富的契机;五号陪审员曾被冤枉入狱,随着对案情的深入分析,反躬自省,他的法律意识渐渐苏醒;六号陪审员是新兴的城市中产阶级,理性但又带有某种妥协性,与其医生的职业道德绑上了关系;七号陪审员迫于生计,完全没有把这次辩论当回事,代表了挣扎于底层的人。
九号陪审员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独居老人,是历史反省的担当,也暗示了中国的养老问题的艰巨性,几次重要的剧情转折就发生在他身上: 他第一个支持八号,激励的喊出独居老人的困境,证明了女证人是近视眼;十号陪审员是无一技之长的土著居民,依靠外地人的同时又仇恨外地人,因为外地人抢走他们的教育等资源;十一号陪审员代表了那些有理想不能实现,不得不屈从现实的年轻人,有某种社会责任;十二号代表了从众且没有主见的墙头草。
总之,即使你只看过一次电影,十二个公民的具体形象,就会深入你的内心,这就是表演的魅力。除了故事和表演出彩外,《十二公民》用光线的明暗、闪电和雨滴营造了独特的气氛,镜头的使用也恰到好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本土好电影。
《十二公民》: 如何培养公民意识中国现在使用的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体系不同。没有陪审团制度,疑罪从无的原则更是得不到真正的贯彻,司法不独立,这些导致中国的司法公正受到了挑战。从聂树斌案,到内蒙古的呼吉格勒图案,这些冤家错案不是没有司法上的漏洞。因此,是时候反思和改革司法体制了。
何为公民?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却让我们意识到了在当今中国,公民意识的缺失已经到了何种程度。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只有道德暴力没有法律真相;只有几千年来臣民意识的阿谀奉承,没有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担当;只有新闻媒体鼓动下的民粹主义,及其所导致的民族主义的泛滥;没有对社会和制度的基本思考。刘瑜说,我们不是不要没有公民意识,而是没有公民意识成长的土壤。
我们该怎样培养公民意识呢?或许这部电影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别国的小学生,有专门的公民课程,对自己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常识非常熟悉,而中国的小学生还在高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红色口号,被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绑架。自媒体社会的到来,让我们听到了与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推动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但是这样的新闻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中国渐渐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国民素质会越来越高,公民意识也会越来越强。从一系列公众意识推动的司法案件判决中,中国的司法改革正在慢慢进行着,但是,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要明白政治体制的改革总是晚于社会进步的道理。
所以,培养公民意识,要从教育、新闻监督、公民意识的自我觉醒和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二公民》: 如何培养公民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