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容赫月
止损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这件事情不管时隔多久,任凭你经历过多少风雨,它都不会像往事一样成为云烟或是随风而去……时至今日,在考场上的种种,就像动画一样,一帧一帧的在眼前回放。
我们都是喜欢追求完美的人,尤其是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上。在学校的时候常被教导“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出路。”可是当我一头扎进去的时候,我希望自己的付出是有所回报的。总不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扎猛子,结果没有成功上岸,还溺死了……
当时理综老是考不好,但心里总会觉着,这不是我的实力,应该是时间没有安排好。从来没想过,自己的知识学的并不牢靠,所以忽上忽下的分数其实是正常的。应该马上找到自己的短板,立马补起来。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聪明人,而且一直以来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偏偏上了高中之后就各种差,但我自己并不想要承认,因为在我的心底,我没有自己还不够优秀这个概念,我想要保护自己的形象,拒绝承认自己的短板。
因为没有及时的纠错,只能在后续的考试中或突飞猛进或发挥失常。从来都没有静下心来,仔细的盘算一下,现在这种情况是要怎么整,如何从这些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若是长此下去,高考就没戏唱了。但是要直面自己的失败,真的很难。
当我看到马修·萨伊德的《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时,觉得自己被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很多之前自己会犯的错误,或是小心思都在书中被赤裸裸的晾晒出来。刚开始的时候,还很纳闷,犯错了都,还有什么理性不理性呢!后来发现自己真的想法有些简单了。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的。没觉得自己有错,又去哪里改呢?
1.对待失败的反应、态度、调查方法
刚打开《黑匣子思维》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文中开篇的故事。伊莱恩手术失败去世了,医生就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从手术室里走出来,告诉患者的家人:我们已经尽力了,但于事无补。这是偶发事故,我很抱歉。
本来是一场简单的手术,可是出了意外在所难免,只要是手术就会有风险,哪怕是简单的割个阑尾。我们心里总是会这么想。好像这样想想自己就能够接受已经发生的悲剧了。但是当我们完整的看下来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忽然明白,其实这件事情是有转圜的余地的。
有的人看完就会特生气,觉得医生怎么能这样呢,这个方案不行就赶紧换下一个嘛。其实这在现在看来就很简单了,但是当时他们用的那种方法是简单且有效,并一直用的方法。而且在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耗费了很长的时间在做这件事情了,换一个方案会承担更多的未知。
作为一名工科生,这和我们在解数学问题的时候是一样的。每一道题我们都知道解法很多,但是我们习惯上是会用自己最常用的,而且是简单的解法。可是有的时候事情就是没有自己想的这么简单,我们想要解的题,或许从原始的概念来解会更简单。但是我们不会这么轻易的就放弃自己已经在用的解法,毕竟自己已经解了很久了,若是再去启用新的方法,之前的时间就是白白浪费了。尤其是对于考试来说,时间的把握尤为重要。哪怕考试结束之后,我们也不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有错,反而会觉得是题太难了。
“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我们常会选择粉饰太平,也正是出于一些既平常又深刻的原因,人类进步历程中最难克服的困难之一就是从错误中学习。其实面对失败,进取才是成功的基石。
有的人会说错了就是错了,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会选择逃避呢?其实这一点我倒觉得很好理解,每个人都是有趋利避害的心里的。当我们的工作能力遭到质疑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自我防卫,我们不相信自己是愚蠢或无能的。
我们常常因为害怕而不给自己定一个较大的目标,总会想着如果我的大目标没有达到,别人就会嘲笑我的,如果我定一个较为模糊的目标或是小一点的目标,哪怕实现不了别人也不会说什么的,如果超过了预期,还能够得到夸奖的。
对于自己失利的事情我们也会选择性的忘记,在马修·萨伊德的《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一书中指出:我们有种神奇的能力,能够从大脑中把失败的记忆删除,就像电影剪辑师剪掉一段胶片一样。掩盖错误不仅是为了在他人面前保护自己,就连面对自己时,我们也想自我保护。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犯错就是无能。自己不想自己不好的、不完美的一面呈现在别人的勉强,所以能掩饰的就尽量的遮盖。此时此刻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局限住了。我们忽略了自己想要变得更好更强就必须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要认识错误,全面的考虑所有信息,包括未能掌握的信息。
说从失败中学习,但是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具备缜密的思维和坚决的信念,才能看透事物的表象。往往只有透过表面的信息才能发现隐含的经验与教训。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失事之后人们找到黑匣子,就能够听到他们的对话,知道当时究竟是什么原因,才能在之后的飞行过程中避免同样的情况第二次发生。
2.认识失败,收获经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失败了。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证明和证伪了。你有没有发现,有些观点仿佛永远正确。就像人们说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XXX成功了,我们大家会说,人家肯定就会成功的呀,看看人家付出了多少。但是没有成功的人呢?他们就没有付出努力吗?不是,他们也付出努力了,但这时人们就会说那是因为努力的还不够。你能怎么反驳?到底努力够了没有,你是要怎么说呢?
马修·萨伊德的《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的犯错》一书中写到:一旦找到某个理论站不住脚的条件,就意味着开启了通向更新、更正确的理论的大门。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要证明还需要证伪。举例告诉他,努力不一定成功,成功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努力是其中的一个,但不是唯一的一个!
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更倾向于自我辩护和保护自身形象,有时我们有一个比较可怕的想法或者说是认知。就像我文中开头说的一样,我们会说自己是那种很容易就会听取别人的建议的。但是在面对足以对自己深信不疑的信仰形成挑战的证据时,我们更倾向于篡改这些证据。是不是觉得挺可怕的,我们会去创造新的借口、辩护和解释,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干脆选择完全忽视这些证据。这便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现象常常被视作人类心理诡异多变的证明。
其实在认识自己错误的过程中并不是那么的一帆风顺的,我们对错误的态度会削弱我们审视证据的能力。当我们内心已经偏向某一方的时候,就会不断的找证据去证明自己是对的,有时反而会忽略了正儿八经的证据。在证实的时候就会存在偏见,甚至有时还会虚构记忆。(我们总想让记忆符合自己现在所知,而不是眼前所见的事实。)
要从错误中学习,有两点必不可少。首先是要建立起纠正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改正错误被视为推动进步的方法。当然这个还不够,要想要在错误中有所学习就必须要分享有用的信息,要有能让这种机制蓬勃发展的正确观念。
我们可以把错误理解成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我们要消除这种差距,随时抓住学习的机会。当然必须有人去分享信息,就像我们在解题的时候一样,做对的人,基本上是一个套路下来的,但做错的错法却是千奇百怪的。为了避免下次自己犯了和TA同样的错误,我们问一下TA当时是怎么想的,思路是怎样的。
其实到这里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很少有人愿意去分享信息。我做错了,你让我告诉大家我是怎么做错的,万一大家觉得自己错的太无厘头嘲笑我自己怎么办?这才只是在学习上,要是在工作上,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失利了,跟你分享了信息,在分析的过程中忽然发现自己断送了别人的后半辈子,那之前的手术呢?这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否定呀!
这也是诸多行业进步较慢的原因。书中说道:推动科学前进的是孜孜不倦的渴求、充满智慧的勇气、直面失败的决心与坦然接受事实的医院,即使这种事实会让科学家们宝贵的信仰发生动摇。科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观念。
3.从失败中精进、创新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在某些事情上有些创新与突破,就需要不断地试错。但是我们经常在改进的时候会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太想要一举成功了,我们渴望完美,希望自己能够一下子就中了。但这是最危险的,我们不能再一开始就面面俱到。就像很多的软件一样,不也在试行的过程中继续升级吗!只要自己不害怕失败,勇敢的试错,就不会有问题了。
这时也会有很多人问,那该怎么找问题呢?自己想要一下子找到问题的关键,这个其实随机性就比较大了。这个时候呢,我们就应该采取的是控制变量法。我们先改变一个因素而其他的不做改变,然后多做几组,以便增加说服力。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恰巧被你一下子找到的概率小之又小,所以耐心些。
有些人会觉得,这也太麻烦了,我想要达到的是那个很大很大的目标,但是你却让我做些鸡零狗碎的事儿。事实上你光有一个宏伟的目标是没有什么用的,必须从小处着眼,每一步可能都微不足道,但集合起来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边际效益:把一个宏伟的目标分解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对每个部分加以改进,再把它们结合起来,将获得巨大的进步。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不也经常说嘛,干什么事儿都不能急于求成,一步一步来,夯实基础才是最关键的。
当然我们既要顾全大局也要注重细节,当我们已经到达一个顶峰的时候,再去小步的试探,无论改变多少变量,都没有办法让你再向上一步了。我们想要保持领先的态势,就要开始开发新的技术,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在成功的道路上创造力、执行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我们一直在讲,要提高就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把自己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尤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可是我们需要一个保证,一个自己在分享之后不会受到责难的保证。我失误了,但是我不说,没有人知道,相安无事。结果现在我分享了信息,我却被人责难,以后还有谁敢去分享自己的信息呢?
切莫因小失大。我们想要的是在以后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而不是让人到处说自己犯了什么事儿。我们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让别人受到伤害,要让从业人员花时间找原由,有信心去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自己在考试的时候,一门儿考不好,剩下的其他科目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是经不起失败的,简单点来说就是赢得起,输不起。这在考场上是特别重要的。第一天下午的数学没考好,第二天的理综基本上就指望不上正常发挥了。
我们太害怕发挥不好了,太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所以才会在数学考试结束之后,早早的就为自己的考试失利找到了借口:当时数学没考好,回家后一晚上没有睡觉,影响了第二天理综的发挥……
我当时考试的时候数学做完之后就知道做的不错,没指望超长发挥,但至少发挥正常。之后的两门考试也很轻易的就解决了。但是我的语文并没有及格,只有60+,如果在考完语文就告诉我成绩不好,那我之后就算是面临同样的试卷,也不会取得相同的成绩吧!
当然作为学生,在那种情况下,还能够完全不受影响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我们的思维已经定式了,就是这。你怎么办?把每一门课都练成你的强项,让这一门门课成为自己的王牌。黄了一张,没关系,我手里还有底牌,不会很慌的。
承认自己的错误,固然不容易。但是我们想要好,更好更好,就要抛弃之前“错误是令人羞耻的、不符合道德的、近乎肮脏的”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