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11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0-12-10 08:50 被阅读0次

    前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本文: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概述:

    前文荀子告诫,君子治学的目的为了完善自身,而不是炫耀知识。本文荀子着重讲学习的最佳途径。荀子前面说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一段正好呼应和细化。

    学莫便乎近其人。

    解析:

    便:順也,利也,宜也。近:附也,亲也。

    其:那个。其人,那个人,就是正好需要的那个人,即合适的对象。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就是所谓的“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 。”有如,《海瑞集-治黎策》 :"得其人而不得其法,则事必不能行; 得其法而不得其人,则法必不能济。" 我们平时说不得其人,就是没有得到合适的人。所以,这里的其人,本身并没有贤师的意思,更确切的意思是“专家”,比如某贤师精于诗,不一定通于礼。

    译文:

    学习先王之道最好的办法是找合适的人做自己的老师。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解析:

    说:釋也,述也,論也,解也。《礼经》和《乐经》提供了制度和规范,但没有阐述和解释,比如说只有动作的说明,没有具体的图解。所以汉朝大小戴整理汇编了对《周礼》和《仪礼》的各种阐释,方便大家执行。这个应该容易理解,我们现在有《刑法》,但还不时需要出台各种司法解释。

    切:契合,与…相一致。《诗经》和《尚书》记录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情况不一定完全一致,不能照搬照抄地直接拿来用。只有理解了故事背后的内涵,学习才有用处。

    《春秋》记录历史的文字非常简约,微言大义,不是一看就明白的。

    译文:

    《礼经》和《乐经》讲制度规范但没有阐释和说明,《诗经》和《尚书》讲了过去的事但不一定与现在的情况吻合,《春秋》的文字简约,看了不能马上理解。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解析:

    方:【集韻】效也。通“仿”。习: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引申为钻研。君子之说,即先王之道。“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遵从真师钻研先王之道的成果。

    尊:置酒,把酒倒入樽中。《礼记》:夫奥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这里引申为吸收的意思。遍:同“ 徧”,周也。周:调和,协调。《淮南子·原道》:“贵其周于数。”注:“周,调也。”

    “尊以遍矣,周于世矣。”从句子结构分析,“以”与“于”都是介词,意同。“尊”与“周”一样都是动词,“尊以遍矣”,从真师那里学习先王之道,就能学得全面透彻。“周于世矣”,如此这般学到的学问便能和现实相协调了。

    译文:

    学习真师钻研先王之道的成果,就能全面透彻地理解先王之道,从而与现实协调一致。所以说,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跟从合适的老师去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荀子·劝学》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rl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