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读书,可是我们真的会读书了吗?如何更好地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真的掌握了吗?可能很多人也还和我一样,读一本书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就是一本书读了几个月都没读完或是读完后边忘前边。
今天一朋友推荐了莫提默.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编著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了一部分,感觉收获还挺大。
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很好理解,只要上过小学,不是文盲,认识字就可以,基本上只要有阅读意愿的人都已具备基础阅读的能力,本书主要从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三个方面教给读者如何更好地阅读一本书。
检视阅读,也可以理解为略读或粗读。检视阅读的目的是在准备花很多精力开始精细阅读(分析阅读)之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籍,能在脑海中识别出这样的书籍还有哪些,对这本书有整体性的了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通过读序言和看目录的方式。目录是整本书的骨架,在读任何一本书之前,最好先把目录读一遍,了解书的整体框架和作者想要表达、传递哪方面的信息,再带着自己的问题往下‘分析阅读’,这样读书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回想了自己一直以来的阅读习惯,效果不好的原因,估计症结就在这里。以前只要拿起书,马上就从正文第一页就开始往下读了,序言都很少去看,更没说目录了。而且阅读的过程中也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问题。不带着问题去读书的结果就是,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出现走神、打瞌睡的现象,读书的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通过本书作者的分析,不管读什么书,都要保持主动的阅读思维,也就是全程要专注,这样才不会出现边看书边做白日梦的现象。而要保持专注,最好的方法就是带着问题去阅读,让自己像侦探一样,不断地寻找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这样你才不会容易出现走神、打瞌睡的情况。
同时,阅读还要讲究速度,有些书可以用速读的方式来读,比如对主题关联不是那么大,或不是很重要的部分,可以加快阅读速度,但有些书还是要慢慢地读,以求理解和消化。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追求速度才有意义。
总之,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只要带着主动阅读的心态,带着我们想要通过这本书解决的问题;在拿到书时先不着急从头开始读,而是通过检视阅读的方式先了解书的整体架构,这会让后面的阅读很轻松;再通过分析阅读的方式读透、吃透书中的精髓,这样的读书效果才是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