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等闲惯以度清寒,
今日千钱又万钱。
满屉高低峰与岭,
金山左右是银山。
释文:
已经习惯于过着平凡清苦的日子了,
今天忽然拥有了许多许多钱(榆钱)。
蒸屉里的窝头,底座宽宽顶上尖尖高低不等,真像一座座耸立的山峰。
最后一句“金山银山”,则是在照应着前面的“千钱万钱”。用“千钱万钱”堆起来的山,自然就是“金山银山”了。
解析或导读:
构思这首诗基于两个前提,一是“钱”字,二是“窝头”形态,这当然是巧合,但也是发现。既是咏物诗,同时也是一首幽默诗,作为咏物诗,利用同音字,以榆钱之“钱”联想到金钱之“钱”,作者当然知道此钱非彼钱,然而诗章从第二句开始展开直到最后都不做阐释,或者说无需阐释,因为答案自然就在读者心中。
而作为一首幽默诗,其所表达的是一个没钱之人忽然一日有了许多钱,什么钱呢?榆钱!这便引发一笑,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语言的幽默与平常语相比是更富有张力和能量的,在这里虽然口口言钱,而透过表象所呈现的恰恰是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心态,是一种洒脱,一种豁达与自由,这才是此诗所追求的立意和主题思想。
第三句“满屉高低峰与岭”为转折句,在这里不写窝头而以“高低峰岭”代指,一是避免了与标题重复,二是直接将物态意象化,这样使文字看起来更加简捷明快不拖沓,同时“高低峰岭”四字也为下一句整首诗的收尾做了充分铺垫。
写古体诗词时,化用前人掌故或先贤诗句而为自己的中心内容服务,即称之为用典,善于用典则大大加强了作品本身的宽度与厚度,对于升华主题是非常有帮助的。且看“峰与岭”这三个字,倘若按照绝句标准,峰与岭大致意思相同,若不是特殊句式,并不宜在一首诗中同时出现,但在此处,非但在同首诗中而且出现在同一句子里,其实就是在借古。“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暗寓着一个人在世事变迁中站在不同角度对待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每一次离开十字路口都是选择的结果,而人生就是一个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不断选择的过程。你自己才是你国度里的王,那个指点江山的人,正是你本人,也只有你本人。
想一想在颠沛人生中,时不时的幽自己一默,这大概也需要某种境界,因为人有时候会一不小心就活成一个幽默,或者撞见一个幽默。
所以,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别无选择时就选择一笑吧。开开心心地活着,说不定哪一天就真的一切释然了,然后在你的眼中或心里,整整一个世界都复归如婴孩时期,纯洁美好,直若“金山左右是银山”了。
(二)
茵陈荠菜又榆钱,
二月盘中野味鲜。
谈笑有约三五友,
围桌都是小神仙。
释文:
茵陈、荠菜,榆钱等,都是仲春二月的厨中美味,自然人人喜欢。第三句“谈笑有约三五友”,仲春二月自然美好,佳肴相佐,良友相陪,大家围坐一桌谈笑歌吟岂不快乐赛神仙!
解析或导读:
生活是创造出来的,幸福也是,美也是。
从最寻常的点滴小事中,挖掘出美好和深意,人生似乎就别有一番滋味和意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此让我们来一起品品古代先贤笔下的情与景吧: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读到这里,是否感受到了古人一度超逸绝伦的情致?清风明月本无价,那充满雅趣的诗意人生原本俯拾即是无需分文,却不知打什么时候开始,已然变得千金难买终世难求,岂不悲哉?!
癸卯闰二月于尚庐南窗,潇湘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