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到新京报上的一篇文章“公立医院儿科为何不断萎缩?”,里面有这么一段话。
据报道,《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也就是说每2300名儿童患者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
上世纪90年代起,很多医学高校的儿科专业取消或并入其他专业,十余年间儿科医生数量只增加了五千多人。目前我国共有执业医生261.6万,仅有3.9%是儿科医生。比照欧美医患比例,我国的儿科医生缺口至少有20万。医生持续流失,医院的儿科就不断萎缩,很多综合性医院选择关闭儿科急诊。要不是国家规定三甲医院必须设儿科,据说很多大型医院巴不得撤销儿科。
我的夫人,和我是同学,现在是一名协和医院工作的儿科医生,工作强度之大,别说一般人不相信,我说给亲朋好友听也常有人不信。我本只是想是找来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看看,没想到分析一下以后,发现到比报道中的还有严重不少。我从统计数据和我夫人的工作强度两个方面给大家展示一下目前儿科医生的状况。
所有数据来源于
- 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
-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为第六次人口普查,时间是2010年,0-18岁的人口数量是2.99亿,差不多3亿。就算2010年至2014年儿童人口没有增加,每1000名儿童只有0.33位儿科医生,大约3000名儿童只有1名儿科医生,比报道中的还要少。但更让人担心的,还不是人数上的少,更是趋势上的变化。

执业医师人数在2010年为197万人,2014年增长为237万人,增长了40万人,5年的增长率达到了20.38%;与此同时,儿科执业医师人数2010年为10.4万人,2014年为9.9万人,减少了0.5万人,5年增长为负值,减少了4.6%。大家可以看到,儿科医生正在减少,和整体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以及医生人数增加的趋势相违背。
我和夫人是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她之所以会选择儿科,是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被分在了临床医学儿科班这样一个已经限定了研究生阶段专业的班级。如果不是这个限制,可能不会有几个人选择儿科。就在我夫人进入协和的第一年,就有两个高级职称的医生离开。几乎所有的医学生甚至是非医务工作人员都知道儿科不好干又收入低,国家没有任何鼓励和保障措施出现,儿科医生的不断减少是一个必然。
接下来,我介绍一下我夫人的工作强度,虽然不能代表所有的儿科医生,但是我所切身体会到的。
她的工作差不多每天从7点半开始,路上的时间不算;平均下来,基本在7点半以后才能结束工作,很多时候我会晚上11点多去医院接她回家,偶尔能6点结束。就算把所有吃喝拉撒,走神打盹的时间排除掉(貌似工作时间没有这么算的),每天的平均工作时间都有11个小时。
她每5天值一个夜班,一个月会有6个夜班,为了便于计算,就算一周一次吧。儿科的夜班与其它科室不太一样,基本上是不能合眼,所以算10个小时。也没有大部分科室有的下夜班,因为基本干不完活走不开。周六上午是常规的查房和工作,也就没有双休日可言,一般得忙到中午,算为4小时。
这样一周的工作时间是:
11*5+10+4=69h
按照普通上班族的8h工作时间,69/8=8.63d,也就是一周七天,上了接近9天的班,普通人只有5天。这还只是在医院上班,还不算回家以后还要写论文、查文献、做总结的时间。没有完整的双休日,所有的长假都没有,因为要值班,这些都只能默默接受。
工作强度只是一个方面,只是身体的劳累;医疗暴力比例高,收入水平不匹配,不受重视的感觉,人心散了,想恢复就不容易了。
说句实在话,我的夫人能坚持多久我也不知道,只是看到她常常会很开心的和我说病房里可爱的宝贝们的事情,给我看他们的照片,我知道至少还有热爱在支撑她,只希望她能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