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本同源”——俳句的意象运用
在俳句创作中,松尾芭蕉受汉诗中“意象”的影响极大。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的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的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超出其原本形象意味的景象,这也是汉诗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因此意象是芭蕉在研习汉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意象皆由词语构成,而意象的影响直接涉及到芭蕉俳句创作。
遂笔者将从对中国式意象的引用角度来讨论。所谓“中国式”则是指芭蕉在俳句创作中大量使用了汉诗中的中国式意象,这些意象不但大多数为中国所独有,最先被中国汉诗所使用,而且大都直接来自于汉诗,虽所涉门类千差万别,且同一首俳句中牵扯甚广,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神话传说类
神话传说的意象可以说是芭蕉受汉诗意象影响,且在其俳句中使用较多的了一类了。
如“银河涌横波,水学工巧技能多,借船安然过。”[2] 一句中,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也有七夕佳节,且牛郎织女七夕相聚的神话故事在异乡也流传广泛。芭蕉想象倘若七夕节这天天降大雨,银河中横亘涌动着波涛,那牛郎和织女海怎么见面呢?那一定会有着对船业相当精通的水学,借船给二人,使之安然相见吧。

这一俳句构思奇特,而且完全没有因循旧制,所选取了“银河”这一意象,用以指代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满含深情,歌颂美好爱情。句中无论是意象“银河”的直接使用,还是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都是中国所有:《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3] 是银河意象的最早的来源,也是牛郎织女故事由雏形到成型,并出现在诗作中,此后我国有关这一神话传说的诗句更是多若牛毛了。
而“山路菊花酒,举杯尽饮不停口,延年寿长久”[4] 一俳中“菊花酒”这一意向与这个故事有密切关联:侍童因得罪周穆王而流放,谁想因饮了菊露而长生。这是在日本几乎妇孺皆知的故事。
若干年后,汉诗中这类神话传说意象又会在日本俳句之中被使用,不但使俳句更神奇多姿且更具传奇色彩。
(二)历史典故类
因为汉诗“用典”本就极其频繁,遂相比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也是芭蕉俳句中极其常见的一类。
“自号瓢箪斋,彻夜欣赏樱花开,其乐陶陶哉”[5] 这一俳句是芭蕉在樱花盛开时节,夜宿樱花之下,悠闲自乐而忘我,想着以瓢箪斋为自号吧。这十分容易联想到中国享誉世界的孔夫子的弟子颜回吧,孔子答哀公之问“孰为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汉诗中,关于赞美颜回精神,并以此师法的作品有很多:白居易《仿陶潜体诗十六首》其九“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6] ;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五中“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芭蕉的这一俳句中“瓢箪斋”的意象,其意也是夸赞并学习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安贫乐道的高雅之志,这大概便是颜式精神的诗作在彼国的别样呈现吧。
而在“白梅吐幽香,不见白鹤去何方,恐昨被盗藏?”[7] 中,“白梅”“白鹤”则是直接使用了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典故,使对白梅的描写更具神色与传奇色彩。不可否认这些会是芭蕉在接触汉诗用典后,着迷于汉诗所描绘的历史典故而借用之。
历史典故类意象的加入确实让芭蕉俳句有了崭新的内容,尤其是一个意象后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故事,所表达的效果远胜一个独立的词语。
(三)植物类
芭蕉对俳句内容的变革也包括了植物这一类,将生活中可见的植物意象入俳,不但使俳句易于传播而且更易被接受。
“镜后梅花开,默默无人去理睬,悄悄报春来”[8] ,这一俳句是芭蕉在无意中注意到镜子背面雕刻有梅花的图案,正默默无闻地盛开着,不为人所关注,也就在这里,春天悄悄到来了。
而“梅花”最早产自中国,作为“四君子”“岁寒三友”之一,且梅花入诗也算是一种传统了,古人养梅种梅有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赏梅、爱梅有陆游《城南寻梅的绝句四首》其二中“清愁满眼无人说,折得梅花作伴归”;咏梅、画梅有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等关于梅的诗作活动古来有之,而梅花意象也大多是不屈不挠、高洁、坚韧的内涵。这里芭蕉巧用“远道而来”的中国式意象“梅花”,道出了耐人寻味的意蕴。

上文提及的“山路菊花酒”一句中意象“菊花”原产地便是中国,距今已近三千年历史了,最早进入文学作品乃是《礼记》之中,而菊花诗作则由来已久数不胜数了,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欧阳修《怀嵩楼》“野菊开时酒正浓”等。
植物类意象在俳句中出现,多与俳句写景、叙事有关,别有一番风味。
(四)传统节日与饮食类
除此以外,传统节日方面“中秋月分明,辉光如水心清澄,彻夜绕池行”[9] 中意象“中秋”“明月”乃中国传统节日。汉诗中关于中秋、明月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了,单单“明月”意象就是历代诗人信手捏来了。中秋月圆的喜不自禁想来是不分地域国籍的,还有“亲人皆白发,扶杖扫墓去”[10]中的“清明”时节“扫墓”的意象满是落寞与哀愁。

在饮食方面,“乳面锅中放,再添火苗烧更旺,夜寒意趣涨” 中意象“面条”,起源于东汉,是中国南方的主食、“采茶女娉婷,身隐丛丛茶树林,时闻杜鹃啼” 中意象“茶”,发源于中国,种茶饮茶的风尚最早传播至日本。
这些意象在汉诗中,都有迹可循,且均为中国所独有的“中国式”意象。由此看来,在学习汉诗的过程中,汉诗中包罗万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意象给芭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以最直观的方式被用到了俳句创作中,所用意象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动植物、传统节日、饮食,等等。这些中国式意象的引入,让芭蕉式俳句在俳界异军突起,并使俳界焕然一新,经笔者甄别整理,具体出现数据见下表。

(鉴于俳句在国内小众、相关资料极度匮乏的现状,笔者仅从屈指可数的芭蕉俳句作品选集中的205首俳句作品中统计整理)
“由尾形仞先生对其俳句作品统计可知:近210汉诗文引用,影响不可谓之不显著”[1]。在现有的两百余首俳句中,芭蕉将中国式意象入俳的已有近一半之多,可见汉诗对芭蕉俳句创作影响之巨大。这类漂洋过海的外来意象的在俳句中使用,不但丰富了俳句的书写内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赋予了俳句崭新的、旺盛的生命力,为其俳句的传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注释:
[1] 齐金玲.松尾芭蕉俳谐作品中汉诗的点化[J].安徽文学,2011(12).
[2] [4] [5] [7] [8] [9] 关森勝夫,陆坚.日本俳句与中国诗歌——关于松尾芭蕉文学比较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1,4,8,63,24,46.
[3]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13.
[6] 顾肇仓,周汝昌.《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78.
[10] 松尾芭蕉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