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援疆记忆之十五——阿图什维吾尔风俗及语言杂谈

援疆记忆之十五——阿图什维吾尔风俗及语言杂谈

作者: 俞文杰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14:42 被阅读0次

在阿图什,维吾尔族是主体民族,汉族才是少数民族。在各个机关单位,维吾尔族数量也是数一数二。但与此同时,这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环境,有助于观察维族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比如维族虽然有舅、姑、叔、婶等称谓,但为了表示亲切,对年长的男性多称哥哥,女性多称姐姐。

从相貌上看,维吾尔族五官更立体,眼窝内陷,鼻子更挺拔,卷发多,眼珠绿色、蓝色、黄色、黑色都有。有的同事说自己眼睛会变色,阳光充足时是淡黄色,光线暗淡后就变成黄褐色。通常,男性体毛较多,夏天不少维族同事穿衬衫时,浓密的胸毛若隐若现。女性大多是双眼皮,眼睛大,有的头发天生就是黄色。此外,维族汗腺比较发达,当地人俗称“香妃味”,因此不少同事喜欢用香水遮盖。

根据学校的教学语言,当地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分为“民考汉”和“民考民”。单位大部分维族同事都是“民考民”,上小学才开始学汉语,也就是每天一节课,还不是汉族老师教。加上日常交流维语用的多,因此汉语普遍讲的疙疙瘩瘩,喜欢像维语一样用倒装句,还会犯类似“直直的走”这样的语病,对成语典故几乎一窍不通。

维族只有名没有姓,名字分两部分,以“·”隔开,前半部分是自己的名,后半部分是父亲的名,如吐尔泥莎·阿不都热合曼。这也从侧面说明维族家庭观念较浓,如同事麦武兰·图尔洪,如果在村里有不熟的人问他是谁,他不会说我叫麦武兰,而是会说我是图尔洪的儿子。

“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用在维族人身上很贴切。单位的名校生很多,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都有,毕业时本有机会在内地发展,但他们都回到了阿图什。即便如伊力夏提已在乌鲁木齐打拼多年,但父母一句“我老了谁来照顾”,就很快回来了。

在名字里,南疆的维族相较北疆保留了更多传统。如姓名中的“江”在北疆已逐渐不用,但在阿图什很普遍,虽然这个字没有具体含义,主要作为性别的区分。很多家庭为了缅怀,还会用先辈的名字作为自己孩子的名字,如同事玉山江·许库尔,出于对父亲的怀念,儿子也叫库尔班,于是全名就变成了许库尔·玉山江。

维语的发音很有规则,新维文也用拉丁拼音,并不很难学,单位不少同事曾短期学过,维文报刊可以读的很溜,只是不知道意思。跟汉语方言一样,维语也有地域差异,据此能大致判断来自何地,如和田地区的发音最软,有点像吴侬软语。

汉字翻译上的差别,有时也会增加初来于此的人的理解难度,如库尔班其实就是古尔邦(类似汉族的春节),很多在古尔邦节期间出生的人会取这个名字,就跟我们也会取名国庆、建军一样。如同事阿力木江,维语拼音为“alimjan”(科学家的意思),但书面语有时也会写成阿里木江、阿力穆江。

男尊女卑的观念在阿图什维族观念中还一定程度存在,女性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所有家务事都要操心操劳。丈夫即便下班更早,也不会走进厨房,宁愿到街边下国际象棋打发时间,因此单位的女同事心里还是很羡慕东部地区的女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援疆记忆之十五——阿图什维吾尔风俗及语言杂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cu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