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这段文字优美亲切,总能轻易扣动我的心弦,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被一个“变”字,变幻的灵动异常,不论颜色还是形态,充满想象,瑰丽无比,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情叙述生活。文章来自“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她幼年丧母,父爱无望,唯有祖父对她温和抚育。在哈尔滨读中学时,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和文学。在1930年与封建家庭决裂后,走上了颠沛流离的求生之路,就如她对老友张梅林感慨:“我总是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1933年她走上了文学之路,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写了诸多著作《生死场》、《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砂粒》、《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等,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文字淳朴灵性,以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农民悲苦生活为主题。用生与死的挣扎,深邃折射北方人民对生的希望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摘录几段作品,共勉!
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月光在河水边上,并不像在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二章)
这篇文章记叙了七月十五鬼节之际,呼兰河畔和尚、道士做道场放河灯,人们倾城而出观河灯的场景,再现了呼兰河城独特的民俗化。文章语言描写立体生动。
娘在有月的夜里,和旷野上的老树一般,一张叶子也没有,娘的灵魂里一颗眼泪也没有,娘没有灵魂!
爹爹切西瓜,小六拾着从他们嘴上留下来的瓜子。后来爹爹又提着篮子卖油条,包子。娘在墙根砍着树枝,小六到后山去拾落叶。
白月夜夜照在人间,安息了!人人都安息了!可是太阳一出来时,小六家又得搬家。刚下哪里去呢?说不定娘要跳海,又要把小六先推下海去。
(节选自《小六》)
这篇小说充满了忧伤,全文以搬家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底层贫苦家庭的挣扎与不幸。展现了萧红对当时地层人民苦难的思索与关注,悲情而现实。
萧红的文字里总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正如有人说你的文字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优雅的气质。时代动荡,情路坎坷,命运多舛,让她饱受苦难,又成就了她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情感,至今捧起,依然震撼、真实、令人颤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