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是利用建模思想,强调课程规划,明确课程实施方式。
一、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求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课程定位: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自主、适度探究、学会学习。
课程目标,用学习的学科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选择知识本身就是实践。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
活动方式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要体现综合性,方式越多、越综合越有价值。
二、课程规划与实施。
第一, 课程规划:天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板块的内容,建成学校传承的课程,实践性是第一位特性。
在规划课程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预设与生成,可研究性是重点。指导到位:不到位就是不做为,过了头就成了教。
课程开发的原则:适合学生需求,适合学校实际,适合办学理念。
课程开发的模式: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就开什么让学生选修;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依据实际开设,可选修课必修;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依据办学理念开必修课。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
校本课程纲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前言,开发背景和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
学校活动课程化。
第二,课程实施。
一是课时安排;二是实施机构与人员:要成立领导小组,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方案。三是要立足核心素养。
几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充分自主,适度探究,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实践性,活动课程化,用教材教。
日本提出综合学习方式三要素:有主题之下,探究——表现——交流。
“小主综课程”的实施方向:生活化,强调儿童学习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活动化,尊重儿童认知和学习规律,支持儿童在游戏、操作、体验等亲身参与活动中获得具体的、直观的体验;综合化,融合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一体化的内容,支持儿童跨学科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