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01:建国君民的第一要务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彰显反复思虑印证了的典范,选求德性纯良的贤能人才,这样做足可以使自己小有所闻,却不足以号召和带动百姓;在修身上不断趋近贤能之人、体恤和自己疏远的人,足以号召和带动百姓,却不足以化育、成就万民。居上位的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形成人人向往的淳朴民风,他一定会从兴学重教上下功夫吧!玉石不经历一番细致琢磨,难以成为有价值的器物;人不加以一番学习,难以明白天下大道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古代的王者管理邦国、治理百姓,首先要兴学重教。《尚书·兑命》中讲:“兴学重教要贯穿始终”,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呀!
《大学》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讲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大学之道”的三个层次。
一、明明德
“明明德”说到底就是彰显、发扬那些美好的德性。
“明明德”有两层意蕴,一是觉察自身和他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某些德性的美好,二是实践这些美好的德性,彰显和放大人之为人德性的美好,使之惠泽每一个人。这是人之为人的第一要义,自然也是做人向学的第一要务。
舜作为山野之人,居住在山洞之中,与飞禽走兽为伍。此时的舜与其他山野之人没有什么分别。真正将舜同其他山野之人区分开来的是他觉察德性美好以及实践美好德性的决心与能力。一旦听闻到一句善言,见识到一次善行,舜的向学之心便如决堤的江水一般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实践善言、善行不止,直至惠泽天下所有的人,这便是舜。
所谓的“发虑宪,求善良”,就是彰显反复思虑印证的典范,选求德性纯良的贤能人才。说到底就是像舜那样去访求和实践人之为人的美好德性——践行“明明德”。如此,可以做到小有所闻。“舜发于畎亩之间”就是这个道理——小有名气使得舜的贤能被居上位者觉察、发现。
二、亲民
一个人纵然浑身是铁,又能打出几根钉?“明明德”可以让人小有所闻,要想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一定要有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形成集体力量的能力。
“就贤体远”指向的便是发动和组织群众的能耐,也就是《大学》所讲的“亲民”——组织民众除旧立新顺应并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就贤体远”——也就是在修身上不断趋近贤能之人、体恤和自己疏远的人。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寻求志同道合者合力做事,不断争取大多数的过程。其关键点有二,一是着力在修身上下功夫,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断趋近贤能者;二是不断寻找与发现志同道合者,从修身的角度体恤暂时的观望、骑墙派,宽容、体恤“远人”。
三、止于至善
《大学》的“止于至善”是构建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完满的天下。
《学记》的“化民成俗”“建国君民”,适当降低了点儿标准——建设居上位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作为邦国之主,心中一定会有个“理想邦国”的样子。这个“理想邦国”的样子要靠“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来实现。这便需要居上位的邦国之主在“就贤体远”之外,再下些额外的功夫了。
这个额外的功夫便是“兴学重教”。
《学记》旗帜鲜明地祭出了“兴学重教”的大旗,认为它是建国君民,实现居上位者治理理想的第一要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