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
一
晨起准时聆听《学记思想与当代教育(四)》,王宝寨老师在这次讲座中详细地阐述了“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教”与“学”的含义。
“教”这里读四声“jiào”,意思是政教、教化、教育感化。什么是“教”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纲领》)中的“修道之谓教。”说明了“教”。
修道,按照道德原则修养自身。意思是圣人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借乎隐,莫显乎微。古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意思是“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能片刻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有德行的人就是在别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就是在别人耳朵听不到的地方也是怀着恐惧心理而加以注意。没有比处在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置于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十分谨慎。
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遵纪守法,遵守国法校规,只有我们自觉遵守才能教化学生自觉遵守国法校纪班规。只有我们有济世助人的美德才能教化学生善良、助人为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以身作则的将领,就算他没有下命令,他的属下也会开开心心、十分乐意地主动为其效命。是啊,我们做教师的时刻完善自身要以身作则,完善我们的“道”,才能教化学生成为健全的人。这样才能“化民成俗”!
如何完善我们的“道”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我们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时,开始的初心是什么?也许大多数都源于养家糊口的工具吧,其实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长期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当我们看到孩子们稚嫩的小脸,看到孩子们求知的双眸,是不会爱心泛滥?当孩子们向着我们问:“老师好!”你是不有一种自豪充斥着内心?当孩子们用小手抓住你的衣角说:“老师,您辛苦了!”你是不会幸福感爆满?……
这一切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深切感到原来我们的初心是爱,是奉献!这时的我们就会用爱奉献我们青春在教育事业。
作为教师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在播撒知识的同时也把爱种在孩子们的心里。
其实爱,同样也给我们带来着欣慰和幸福。
当我们用爱的教育给孩子们知识的时候,像看到了春苗在萌发;当我们用智慧的钥匙为孩子们开启每个大门的时候,仿佛闻到了百花的芳香;当我们和孩子们欢歌笑语的时候,就会感到青春的旋律在身上跳跃;当我们新年收到孩子们自己画的画的时候,宛如喝着一杯玉液琼浆……
老师们,听到这里,您难道不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欣慰和幸福吗?
让我们去爱吧,使我们周围充满爱的温馨,让我们把爱的阳光、爱的雨露洒向孩子。教育着人是幸福的。幸福如歌,我们要用一生的平凡去书写如歌的人生吧。愿我们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不忘初心,逐梦前行!
二
“学”即教学之意。如何教学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经文章》)大学开篇就告诉我们如何教学。
就是让我们使学生的美德得以显明,使学生革旧更新,使学生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
记得教二年级时,有一次我在教室检查作业。(其实还没打预备铃,我有一个习惯:每天早去教室检查作业。)
忽然一位叫张泽小男孩喊报告后,匆忙走进教室,其间他弯腰捡起了掉在地上的一个女孩的作业本,并放在她的桌上。
这个弯腰的动作让我眼前一亮,因孩子们经常把掉了本、笔等视而不见,并绕道前行。
于是我放下手中的笔,抓住这契机对张泽进行了一番表扬:“孩子们,你们看张泽,他是不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他是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哦,今天的日记又有素材了,其实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晴。”
从此影响了班里的一个又一个孩子,随时捡起地上乱纸扔到垃圾桶,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值日、提水等,形成了比学赶帮,助人为乐的良好的班风。
看,这就是教学,这就是“化民成俗”!
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写的,却为后人认为这是教育教学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我们可以把“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此四句详细解说请大家查阅资料,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我们教师应是文明的守护者。他们应该洞悉文明为何物,并渴望向学生传授文明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要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是道德。”
他还说“ 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
从中可以看到“教学为先”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筑固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
四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段话不仅给各位校长指明了办学的方向,也为我们教师指出“教学为先”的目标。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这段话也是习主席所说,可见我们应该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新时代的教师,是多么的重要啊!
五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