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简友广场婚姻育儿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论“感受”?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论“感受”?

作者: 冰清一洁_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9-06-19 19:10 被阅读24次

    365日更NO.50

        当孩子出现我们眼中的不当行为时,我们通常会跟他讲道理:

          男孩哭了,我们告诉他:“男儿有泪不轻弹。”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送给别人,我们说:“好孩子应该懂得分享。”
          孩子没有跟别人打招呼,这时我们会教他:“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这是基本的礼貌。”

        当我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觉察到:

        那时孩子可能是真的害怕、无助;可能是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他非常舍不得;孩子见到陌生人可能会非常紧张······

        养不教父之过,我们急于教给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确的做法,却忽略了一点:孩子当下的感受。

      忽略孩子的感受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一、只讲道理,亲子关系变得冷漠。

          亲子沟通障碍,多数都是源于父母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孩子数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绪从未得到接纳和支持,孩子渐渐就会关闭沟通的大门,和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

          在一个只讲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讲赢,孩子总是受挫的状态,他学到的沟通模式就是忍受。

          然而忍受是有限度的,总会有一天,太多积压的情绪到达一个临界点时,便会演变成很难收拾的“大麻烦”。

        我们适度给孩子讲道理的确有必要,但不能只讲道理。

        尤其是在孩子面临情绪的困境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询问事情的原因。

        亲子间有了情感的流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状态,互相之间增进了解,会比那些大道理更容易解 决问题。

        二、只讲道理,孩子接受度低。

          很多父母都有一个误解,那就是我们讲的道理,孩子都能理解,所以才会一直苦口婆心唠叨个不停。

        当孩子一旦陷入某种情绪困境时,如果我们试图用理性方式来解决,只能让孩子的反应更加敏感,甚至做出与我们的本意相悖的行为。

        比如,在超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我们拒绝了。孩子大哭,甚至撒泼打滚。如果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感受并体会到:他很想要玩具,但最终没办法得到的那种遗憾、失望、委屈。然后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妈妈不给你买,你觉得很失望,有点生气了。”

        简单的一句“我知道”,包含了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而当孩子真实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时,情绪就会缓解下来、接下来就更容易听得进我们说的话了。

        “通情”,才能“达理”,在我们养育对孩子中,也同样适用。

        三、只讲道理,剥夺了孩子体验和感受的机会。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讲道理是最低效的教育方法,它阻碍了孩子亲身感受、体验、思考的过程,会让孩子活在“应该”之中,而不是“真实”之中,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遇事只会考虑“我应该怎么做”、“他应该怎么做”,不懂得从情感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决断、或是设身处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

          情商低的人,通常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凡事只讲道理、论对错,不关注别人是否愉快。

          我们只讲道理,与孩子的链接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道理”、“对错”、“要求”,孩子的情感管理、情绪感受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导致情商的低下,思维方式的僵化。

          孩子的成长,不是那些“道理”可以堆砌出来的,需要他们真实地和这个世界打交道,亲身去感知和体会。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情感方面,多关注情绪,少评判是非对错;多一些交流和了解,少一些否定和打击。

          孩子伤心哭闹、耍脾气、叛逆的时候,表达对他的倾听和理解,多用“我知道”、“我理解”、“我懂得”、“我能感觉到”等词,或是询问原因、耐心倾听,接纳他的情绪,再来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做在很多时候比冷冰冰的大道理有效得多。

          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理解、接纳,就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问题。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道理,只是别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说出感受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往往是一次成功对话的开始。其实不只是孩子,任何沟通都是如此。

    和孩子谈感受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冰清一洁:孩子的妈妈,做真实的父母,与您分享所学,以孩子为镜,一起在生活中实修。(微信号:twofish_zh0309,添加备注: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要和孩子谈论“感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rl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