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冷知识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作者: 旅团长 | 来源:发表于2019-12-12 15:49 被阅读0次

很多人以为古人在日常说话时也满口“之乎者也”,担心穿越回去不会说“文言文”,没法和古人交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古人日常交流用的也是白话文。

所谓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

春秋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白话文的区别并不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变形而成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言文基本定型,以后的两千年基本没有变过。但口语白话文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所导致的语言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文言文也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

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唐朝之后,白话文和文言文分离得更加明显,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道教全真道掌教、真人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就是口语的代表。今天的初中生读四大名著就容易,但读纯文言体的《史记》就费劲多了。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梳理了从先秦到五四,书面语和口语、文言和白话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最早在唐宋时,当时古人的口语就和我们现在的差不多了。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古人说话都是那么佶屈聱牙呢?

佶屈:曲折,不顺畅。聱牙:拗嘴,不顺口。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在写作文中也可以指语句不通畅。

古人为何写文章的时候不用白话文呢?这样岂不是更方便读懂吗?白话文尽管容易读懂,但真的不容易写,因为用字太多。同等信息含量的内容,如果用白话文,会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量。在纸张没有发明前,古人在青铜器上铸字、竹简上刻字、丝帛上写字,这些书写材料都十分昂贵,而且书写过程也很费劲。所以,古人为了省钱省力,写文章的时候必须惜字如金,文言文这种精简化的用语就体现了它的优势。打个比方,您正读十几万字的一本书,如果用竹简写成,需要近三十斤竹简。如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用竹简写成,大部分人是买不起的。关键传阅也不方便,搬起来更费劲,所以,古人用文言文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省字控制成本。

直到东汉时期才改进了造纸术,唐宋普及了刷术。

书写材料便宜了,过程也不那么费劲了,为啥还用文言文呢?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传承的惯性,文言文格式稳定,言简意赅,有表达优势。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用文言文还能提高自己的格调——这样能把自己和普通的“吃瓜群众,白丁”区分开来,通过体现文化的高低差异来获得优越感。两千多年来,使用文言文一直是读书人的身份象征,直到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后,文言文的优越感才消失。

宋朝之后,随着民众阅读的普及,白话文在书籍文章中的使用数量大大增多。宋代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话本”,实际上就是说书艺人表演时使用的底本。这种话本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产生了一种浅近文言体,即白话小说。此后的畅销类小说基本都用白话文,这样读起来比较贴近真实生活,而且大家都能读得懂,上面讲的四大名著就是此类小说的代表。

宋朝之后的白话文和今天差别不大了,基本上都能看懂。史书上记载过一段宋代官府审问一个妇女的对话,这妇女砍伤了自己的丈夫,官府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是你砍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和今人说话相比,只是个别字的用法听起来有些别扭,但不影响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明朝时朱元璋写圣旨也多用白话文,因为他的文化水平不高,用白话文方便点。朱元璋有一道圣旨下达抗倭令,要求抵御海盗,原话是这样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

“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如此简单粗暴的白话文,今天的小孩子也能听懂,毫无违和感。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呵呵,老朱就是这么霸气。

到了清朝,白话文和今天基本无异。性情中人的雍正皇帝,给大臣写朱批的时候就时常冒出两句白话文,用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大臣的情感。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的脾气,就是这样皇帝。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这样今人常用的口语。当时很多官员给雍正皇帝的折子并不是什么大事,有很多是简单的问候,比如:“皇上,近来可好?”“皇上您身体好吗?”“皇上,最近吃饭正常吗?”

而雍正回复也言简意赅,往往回复:“朕一切都好。”或者“知道了。”

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尽管古人讲话也用白话文,但并不代表你穿越回去就能听懂。因为同样的白话文,古人的发音和今天不一样。关于此问题,下一篇会详细论述。

假如你想穿越回古代找女朋友,千万别往太早的朝代穿啊!

因为妹子根本听不懂你说话,你也听不懂她说话!那么,你只能通过写文言文小纸条的形式跟她交流!如果不幸,妹子又没怎么读过书看不懂文言文,那你还得找个秀才给你当翻译!

最终的结果就是:

秀才和妹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费了半天劲没你啥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人说话也用文言文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st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