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复习之二
《颜渊篇》第一章,如同《论语》其他各篇一样,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提出了全篇的脉络主线。这一点,我们必须多加注意,否则,就容易认为《论语》是杂乱无章的语句辑录。
这条主线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非礼勿视听言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章的“克己复礼为仁”,历来注疏各有不一,歧义很多。汉儒经学家多理解为“能自约己身,返于礼中”,就是为仁。宋儒多主张学为仁者,必须“克己”去除自己的私欲而复合于礼(天理)。清儒更是说法不一,逢朱必反,也有说这是一句古话的。
其实,我们想想,古人作注疏,不是为了翻译或诠释原文,也是就他自己的学问功夫最得力的理解,而前人有所未及的地方,侧重于他在那一个侧面(局部)的理解和体会,以启发后学者深入体会此中的意味。
明儒王阳明《拔本塞源论》,对此作了很好的解释。
其实,“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的这个回答,是专门针对颜渊而言的,是根据颜渊的水平和实际需求而言的。这与孔子“一以贯之”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这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是一样的,樊迟在不同时期,自己的学识水平不一样,夫子的回答也不一样。同样,仲弓、司马牛、子贡、子张等弟子也都问仁,夫子的回答也不一样。
颜渊什么水平呢?《子罕篇》第11章,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已经深入到夫子的学问之中,对夫子的学问十分的信入,且有所实证的水平。不仅如此,“亦足以发”,还能够有所阐发、升华,这是夫子回答颜渊这个问题的基础。
颜渊在这里问“如何成就仁”(而非“什么是仁”),而孔子的回答则指示出了“下学上达”而成就“仁”的路径,是在于从修身习礼过程中,以“复礼”为机缘,当下反观内省,克除私欲,从而实现上达天道的最终目标。
“复礼”,是学习的起手内容和形式,即所谓下学。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如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一样,夫子条分缕析,可谓非常具体,便于操作实践,就像是一本简易操作手册。
我们看到颜渊的学习,是贯穿在这些具体的礼仪活动中,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颜渊在“学而时习”之中、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中的、那个字面上看不见而又贯彻始终的,那个上达仁者的工夫,才是颜渊的真学问。正所谓《中庸》所云“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就颜渊而言,这个“复礼”是在“视听言动”之中,而不是什么刻意的“约束”和做“工夫”;是主动追求而产生的,一路向上用功的沿途风光,是我们站在山脚之下,永远也感受不到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自述的这个“下学上达”的功夫,是极其生动而活泼的。后来,阳明先生指出,博文是格物,约礼即致知,格物致知,所以成就君子上达的境界。这大概才是孔子教导颜渊的真意所在吧。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样指示“克己复礼”这个功夫的用力处。你听懂那个工夫,也就领会了“天下归仁”。仔细体会,这才是贯穿本篇的一条脉络主线,无论下文的在位者,齐景公、鲁哀公、季康子、棘子成,还是孔门弟子仲弓、司马牛、子贡、子张、子路、樊迟等等,莫不是以“为仁由己”而贯穿起来。
孔子“为仁由己”的教言,是在指示上一句“克己复礼”这个功夫的用力处,完全在己在内,而不在人不在外。也就是下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勿”的主动用力处。孟子说“必有事焉”,朱子说“惺惺”,阳明说“如猫捕鼠”,都是一念所系,追求上达的志愿,全然与外面的理论、制度,与你的财富势力,与你约束自己的身体举止容貌无关,全在自己内心。
颜渊是领旨奉行,在视听言动的下学之中反观“视其所以,察其所安”,当下抓住,当下克除,人见其处处不违礼,“三月不违仁”,乃至有“不贰过”的成效和实践。
颜渊自己也深有体会说,“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到达“末由也已”,已是落实到位,微细难见,但他依然“由己”而前进不止。如此一层层地去除私欲存天理,终于廓然大公,天道现前。这就是君子上达。
颜渊这个始于“克己复礼”的上达之路,是从立定“志于道”的那一刹那开始,所以,颜渊非常坚定果敢地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要立即行动,马上开始,说“一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那早已是太久太慢了啊。
孔子曾经分析,弟子之中有共学、适道、立命、能权的四等资质,颜渊就是可与适道以上,能达立命之阶的模范。“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矣”,我们这才知道,非礼勿视四句,虽然人人会读会模仿,其实未必能参透其中真味。
孔子教给颜渊的,不是教条,不是理论,而是他自己走过来的实践经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下学而上达”,自觉承担天命的使命,所以他行义达道,仕鲁、周游、教学、著述,皆为所当为而已。他如此学、如此教,与颜渊心心相印。颜渊则居陋巷,不改其乐,用行舍藏,终达复圣境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7e684ef21a43fb4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d34b2ae4ceb17af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