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克富 || 做过,才能明白!

李克富 || 做过,才能明白!

作者: 李克富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06:08 被阅读1081次

心理咨询不能满足于在咨询室内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满足于求助者口头上的“明白了”,更要其用行动证明。如果真的“明白了”,就会表现为具体的行动!

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鸡汤是:“心理的成长,注定要在挫折当中前行!”意思是,一个人所经历的挫折是其心理成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挫折的人生只是一个从生理成熟到死亡的过程。一般紧跟着我还会说:“心理的成长就怕创伤,一旦遭遇创伤,心理的成长便会停滞。”我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停滞了,其人生也就只能从生理成熟直至死亡了。

多数学生都能与我会意,因为他们知道当我在讲“挫折”和“创伤”时真正想表达什么,而且我还就此涂鸦过一篇《创伤与挫折》(2017.01.23)。昨天有位新学员听我这么讲时又问如何辨别创伤与挫折,我突然觉得她为我提供了一个视角,使我得以把自己的某种思考梳理一下。

我们当下所遭遇或所给予的,到底是是创伤还是挫折?这只能是事后的评判才能给出结果,而在彼时彼刻是不确定的,只能靠拿捏。

心理学有很多说法就是如此“后言”的,比如压力,学过的都知道分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叠加性压力和破坏性压力三种类型。讲课时我曾说:“理论上我们可以极其容易地将其区分开,但现实中呢?比如一位正在经受着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的人,他能对此作出判断吗?”

“如果我们在某一时间内,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那么,我们称这一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这个定义中,“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就是在经受过“压力”之后的判别,而且,它是以是否“崩溃”这一结果为标准的。

没崩溃,就证明压力是一般单一性的;若崩溃了,那就不是了!

因此,这样的分类在临床操作当中的价值就大打折扣。

同样,判断是创伤还是挫折,也是在经历过之后,以是否促进了心理成长为标准作出的。它同样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开篇的那两句话,我也就是当作鸡汤故作严肃地说说而已。

应该说,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判断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也使得我的临床操作更加“实在”了。

比如,我经常问求助者:“我说明白了吗?”

得到的答案一般是:“我听明白了。”

之前,我总以为求助者真的明白了。但是,他们对于已经明白了该去做的,却不能在生活中付诸行动。这让我反思:他们说的“明白”,是真明白?还是不明白?当然,明白与否,责任都在我:我的确没有说明白,尽管求助者以为自己听明白了。

如何对求助者所言的“明白了”作出判断呢?

我相信,只要我说明白了对方才能听明白,也才能知行合一!

后来,我便加了一句话:“对我所讲的,比如回家后坚持写观察日记,您是否明白,只有一个判别标准,那就是看下次我们见面时您是否能够按要求完成。”

很多求助者在听我这样说的时候都会一愣,继而再说“明白了”时,我便能通过其语气的坚定程度大体作出判断,而其结果,也总能证明我判断的正确性。

“察其言,观其行”,以“后行”断其“前言”。心理咨询不能满足于在咨询室内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满足于求助者口头上的“明白了”,更要其用行动证明。

如果真的“明白了”,就会表现为具体的行动!

一个不会骑自行车的人是不会明白如何骑自行车的,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也不可能明白如何游泳。人是在做的过程当中才“明白了”的。

因此,我经常跟求助者说:“按照我们达成的一致去做了,您就会明白;而不是先搞明白了才去做。”

这就是“后言”给我的启示,您能明白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克富 || 做过,才能明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xd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