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旦,又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大家走亲访友欢聚一堂其乐融融。那么“元旦”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元旦”这个词所具有的含义有什么变化呢?在这里给大家做个简单的介绍。声明一下,我这不是学术考证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拍砖。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元旦”这个词的含义,“元旦”这个词由两个语素构成:元、旦。这两个字起源都很早,在甲骨文里就有,字形变化也不是很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32167/a996341dda12839d.jpg)
上图就是“元”的甲骨文,它是由“二”和“儿”组成的。“二”这个字在甲骨文里不是数字“2”,而是表示方位的“上”。“儿”是人。“元”的含义是人体最上方的部位,就是“头”。
“元”的甲骨文还有另外一种形态,最上方的那一横是一个圆点,其它部分不变。最上方的那个圆点象征人的“头”,其他部分是人的身体。这种形态的含义也是“头”。所以说“元”的最初含义就是人的头。
如果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人的身体的话,头是最开始的部位,所以“元”就演变出了最初、最开始的含义。
“元”由最初、最开始的含义又演变出很多含义,如首领:国家的首领称为国家元首、军队的首领称为元帅、恶人的首领称为元凶等等。如第一位: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称为状元、明朝排位第一的内阁大臣称为元辅等等。如基本:化学里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称为元素、语音学把最基本的发音称为元音等等。“元”还有很多其它含义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再来看“旦”。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32167/b2ea1369fcda923c.jpg)
上图就是“旦”的甲骨文。“旦”上方是“日”,表示太阳。下方的小方块表示地面,后来演化成了一横,也可以理解为地平线。“旦”就是太阳从地面升起,所以它最初的含义就是早晨。相关的词语有:旦夕、通宵达旦、枕戈待旦等。“旦”经过演化就有了“某一天”的含义,如:毁于一旦就是于某一天毁灭。
知道了“元”和“旦”的含义,“元旦”这个词就很好理解了,它就是一年当中最开始的一天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采用的是农历(或称“阴历”),一年当中最开始的一天指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而每年的正月初一指的是春节,所以说在古代“元旦”这个词指的是“春节”这个节日,俗称“阴历年”。
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为了便于统计并与国际通用的历法保持一致,于民国元年(这里“元”是第一的意思,民国元年就是民国第一年,公历1912年)决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也就是所谓的“公历”或“阳历”,规定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俗称“阳历年”。
民国元年1月1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宣誓就职的演说中就使用了“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的说法,“元旦”开始有了公历年1月1日的含义,但是并没有官方的正式确立。
直到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时,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正是把公历年1月1日命名为“元旦”,并把这一天确定为法定假日。从那开始,每年公历年的1月1日,我们中国人都可以放假一天。
虽然采用了公元纪年法,但是几千年来一直沿用的农历并没有废除,中国现在一直使用双历法:公历、农历或者说阳历、阴历。因此,中国人每年要过两个新年:一个是公历年1月1日,称之为元旦、阳历年;另一个就是农历年正月初一,称之为春节、阴历年。
大家以后在读古诗文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如果遇到“元旦”这个词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它指的是农历的春节,可千万不要以为古人也过现代人的“元旦”哦。
真的有人因为这个知识点出糗:前些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答题类的节目《开心辞典》,有一期有一道考题是:元旦最初指的是哪一天?备选答案有两个:春节、1月1日。某位著名女主持人作为答题嘉宾,自信满满的说:这题太简单了!结果很潇洒地就答错了。
由于之前她太过自信太过潇洒,导致主持人宣布了正确答案以后,那个场面啊,老尴尬了。不过,只要是看了这篇小文章,我相信大家以后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因为这个知识点而出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