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出奇的好,白炽炽的太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
张家口的夏天有一个好处,不论太阳多么毒辣,也让人感觉不到特别地热。但是在重庆老家,如此强烈的阳光,会热得人出不了门,只能静静的呆在家里。
望着窗外强烈地阳光,虽然感觉不到热,但是思绪却随着阳光的指引,飘回了童年那最火热地夏天里。
重庆的夏季,从五月初热到十月底。
儿时唯一能够让我感到凉爽的地方,就是在水里,所以每到夏天,一群孩子经常三五成群下河、下堰塘戏水。
小时侯,父母也经常告诫我,不能到没人游泳的地方游泳,不能独自一人去游泳,不能去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游泳,不能到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游泳。
可是,儿时没有游泳馆,到天热的时,早已把这些诸多的“不能”,把所有叮嘱都当成了耳边风。

建娃是我儿时最好的玩伴,放羊、割草,抓鱼、掏鸟,无论正事还是玩耍,都经常结伴而行。他游泳技术比我好很多,每到一个新地方游泳,都是他先下水,然后说:
“下来吧,没事,前几天我见有人在这里游过的。”
看着他游得舒服,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衣服一脱,直接跳下了水。
最早学游泳的地方,是在我们院子的堰塘里。
老家的行政村,与北方的村庄不一样。老家村庄,人们居住很分散,七八户、十来户人家居住在一个相对较近的院落,房子都依山而建,从不讲究坐北朝南的规律。每个院落都有名字,比如周家沟,吴家大湾,李家湾儿等等。
我家住的地方叫周家沟,儿时有10多户人家,但没有一户姓周,小时候我还问过老人们,为什么院里没有姓周的人家,却取名叫“周家沟”,老人告诉我说,最早的地主大户姓周,拥有这一沟的土地,在这里住的人,都是租他家的地耕种。
原来老板姓周,所以叫周家沟。不过那个时代早已过去了,留下的只是这个地名而已。

扯远了,还是回到游泳上来吧。
听父辈们讲,周家沟的堰塘,是在大集体时期统一修建的。堰塘占地30余亩,主要功能是储蓄抗旱。平时水最深处2米多,里面有很多鱼,都是自然生长,水自然循环,特别清澈。
在记忆深处,这一塘清水,就是夏天最清凉的地方,在热得不行时,卷起裤腿,光着脚丫,站到水里,捧一捧清水,让它从头到脸,自由流下,这种凉爽,由表及心的传递,又由心向外迸发,会让你忍不住大叫一声“啊,真凉快!”
特别是在收麦子,收玉米,收稻子季节,在地里干完一天活,身上灰尘特别多,大人们都喜欢站在堰塘水边,洗洗身上的灰,边洗边聊天,边体会这种清凉感觉。
这种边洗边聊的模式,能让他们站在水里好一阵子,出水时经常还要说一句:“唉,这里凉快得都不想动了。”
大人站边上洗洗,男孩子却不这样,都是脱了衣服,扑通跳了下去。小孩子,大人要拉着一点,大一些孩子,堰塘边上根本淹不着了,就大着胆子往中间点走,自已院子的堰塘,什么地方水深,他们都很清楚,所在孩子在大人眼皮底下,可以尽情的享受这水中的快乐。
孩子们有了在大人带领下的第一次玩水,体会到了水里的清亮与痛快,玩水的欲望会越来越大。
儿时在水里的乐趣,就好比现在孩子手中的这部智能手机,我曾一度怀疑,发明“网上冲浪”这个词儿的人,是不是受儿时经常去水里“凉快”所启发。
偷偷下堰塘玩水,就象现在的孩子偷着上网一样,上瘾。

到了夏天,我和建娃几乎每天都会偷下堰塘玩一会。父母们盯得紧,怕淹着,但说啥也没有用,一不留神就从后门溜走了。
那时没钱买游泳圈,第一次我俩偷着下堰塘玩水,心里也有些害怕,手拉着手,慢慢走到水齐胸口处,就不敢走了,转过身来往岸边扑腾。但是时间长了,对堰塘的地形比较熟了,知道堰塘水底由边向中是逐渐倾斜,知道了什么地方水深,什么地方水浅,就越来越放得开了。
堰塘边上有户人家,男主人游泳技术很好,有时看见我俩在水里面玩,经常会在边上指点一下,帮我们出主意,教我们学游泳。
他告诉我们,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先用水浸湿,撕一根桑树皮把裤腿口扎住,抓住裤腰往里兜些空气,再用另一根桑树皮把裤腰也扎住,立即放入水里,裤腿里的空气具有了浮力,就像一个简易救生圈,把下巴搁上去,双手练“狗刨”,我俩真这么做了,而且很好玩,只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空气跑完了,需要重新弄。
现在孩子们在游泳馆里学习游泳时,教练让买的气袋和漂移板,其实也和我们小时候用裤子充气的原理相同,只不过儿时的办法更简陋一些。
不过,我们很快发现,这个简易方法不适合我俩,因为从水里出来时就没有裤子穿了,还得先晒干裤子才行,如果此时大人们发现私自下堰塘玩水,根本无法逃跑。
有时正在水里玩得欢,会听见我姐远远地叫我名字,知道肯定是我妈派她来找我了,二话不说,立即上岸,先在堰塘边竹林躲一会儿,等她看堰塘里没人,就会去别处找,等他离开后,立即拿上衣服就往后山跑。
等到了后山,才会假装出来答应,她问干嘛了,就回答说在后山抓知了。其实头发还是湿的,指甲往胳膊上一划,水泡过的皮肤立即一道白印,根本骗不了她。她告发不告发,全凭她心情,所以我姐也经常威胁我,让我帮她干活。
偷下堰塘洗澡,也经常被父母亲自抓住。他们是从来都是悄悄的,直接到现场抓人,一抓一个准,每次被抓都免不了挨打。
但是水里的清凉和乐趣,很快就覆盖掉了心里的那份顾忌,同样很快就图抹掉了桑树条子抽在腿上的剧烈疼痛。
挨打后,管不了两天,又会重复前天的故事。
后来大人们也没办法,但也真心怕我们被淹着,就砍了好几根毛竹扔堰塘里了,一根毛竹在水里浮力特别大,两三人站上面也不会沉,好比了现在游泳馆里的分道标识,累了时,可以趴上面休息一会,真是太棒了。
发现这个秘密的那天,是我俩在水里玩得最畅快的一次。

游泳,就像骑自行车一样,玩多了,自然就会了。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就能使用“狗刨”式游上几米了,慢慢的又会其它姿式,而且越游越远,有时大人再来抓我们时,还会在他们面前显摆一下,意思是让他们放心,我们淹不着。
显摆没有用,偷着下堰塘洗澡,必定挨打。在儿时,父母不会说教,只要不听话,就是挨打,这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完全相违背,但没有办法,儿时就是那样的环境,在我们院子里,就没有不挨爸妈揍的孩子。
现在的大人们都很会说教了,孩子都很少挨打了,所以挨一次打,孩子就感觉承受不了,也理解不了。
社会进步了,教育理念也进步了,祖传的教育“秘方”根本不好使了。
学会了游泳,而且技术越来越好,更加噬无忌惮,跳水,潜水,抓鱼,胆子越玩越大,还经常伙同别的院子里的孩子,去其它堰塘玩、去大的水库里玩、去大河里玩,因为人多,玩得更加高兴。
看着自己的儿子有时不听话,想想自己儿时也很淘气,心里也就坦然了。
也是许上天的眷顾,一直很幸运,我和建娃从来没有出现过意外。
直到上初中一年级时的某一天,同年级一名同学放学后,到水库游泳被淹死了,看到家长来到学校那伤心欲绝的样子,我的心里忽然对堰塘、水库、大河有了几分畏惧,从此就很少出去别的地方游泳了。
如今细细想来,很庆幸自己没有出现意外。所以我早早的让孩子去游泳馆学会了游泳,并经常告诉他,如果想玩水,去正规游泳馆,不能到陌生水域去游泳,那样真的很危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