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刚毕业,去镇上参加数字竞赛,有一个我和一个同年龄的小女孩,两个无助孤单的心,因了一碗漂浮着星星点点油沫子的清汤面,结缘至今,无论多少年,总是牵挂于心。
高中住校期间,晚自习后,寝室门口总有教工家属,用一个大大的铝制桶状容器,提着满满的清汤面,我们也只是在极馋的时候,从家里走了十几里地,背来的可怜米袋里,用一个瓷缸子,小心翼翼地装一点点米,去换来几口就吃完还没尝着味道的面。
南方和北方饮食习惯的差异,我是一天不沾米,就感觉这一天没吃似的。一年不吃面食,也不会馋。可是,有些味道却一直存留在记忆深处。
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好吃的。一次下午放学,我说肚子饿,母亲瞅瞅灶台上中午剩下的饭,拉开破旧碗柜,家里自制的挂面还有。母亲从水缸里用水瓢舀水,倒进土灶台上的那口大锅内,然后将木柴塞进灶膛,用火柴点燃,火焰一点点扩张,蔓延至灶口,舔着灶口边,沿着熏得黑黑的灶沿攀爬着。
锅内璧开始冒着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变小。不一会,灶膛内火的温度起来了,水中气泡欢腾着,上升,变大,在水面炸裂开来,迷蒙的水汽扩散在空气中。
母亲抓一把挂间,放入沸腾的水中,直直的面条开始变软。又见母亲将剩饭倒入锅内,加盐,滴几点油。面和米饭争相翻滚,待快浓稠时,母亲加入几片自家菜园的青菜,搅拌后盛在碗里。
没有佐料,没有肉汤,柔软而弹性的面条与清香的米饭融合,那是我童年吃过的最美的美食。多年后直至现在,我尝试着做过无数次,却再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了。
食物与文化与情感总有那么一些割舍不断,丝丝缕缕的联系。食物的丰富多彩代表了文明的进步。而现在接应不暇的美食,既喂饱了肠胃,是不是也喂饱了精神与灵魂,就不得而知了。
快餐文化,碎片文化,心灵鸡汤……伴随而来的更有琳琅满目的诱人美食。而我,偶尔一个人在家时,还是喜欢给自己来一碗清汤面,除了青菜,什么也不加,就着劲道的面的原味纯粹,去搜寻一些旧时光。
清汤面,回归最初的味道,品味最真的清香。如今,生活富足,走过很多地方,尝过很多美食,也看过很多美景。却始终没有一处,一味,一景,能替代心中那些清汤面的味道。
一年又一年,喜欢这缓慢的光阴,一寸寸,一缕缕,走在身后,漫过心头。奔流不息的是弯弯曲曲,宽宽窄窄的归途。
一朵云飘来,一轮明月升起。岁月里,香气盈盈,香味袅袅,南方的麦香,北方的稻浪,清香与柔和飞扬。不疾不徐,如记忆中的清汤面,根根绕心弦,悠悠飘着芳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