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悦读时光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做学问好似晒太阳,必须自己亲自上场

《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做学问好似晒太阳,必须自己亲自上场

作者: 元宵潇潇 | 来源:发表于2021-04-29 16:06 被阅读0次

    引言:

    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课程就是语文课了,语文书也是翻阅的最多的书,我的语文成绩也是所学科目里最好的。

    出来工作以后,倒是很少回想起从前的事,却有时想起学过的课文,那些知识对于一个人的三观塑造起到的作用可以说是举足轻重。

    而我今天读到的这本《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也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且有益处的读物,通俗易懂,却又引人深思。

    关于本书和作者:

    全书不拘泥于某个作者,某个时代,也不拘泥于体裁,有议论文、有散文、有记叙文,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背影》、《断章》、《雨巷》、《再别康桥》,也有我们不熟悉的《学问之趣味》、《自由与放纵》、《扬州的夏日》等等。

    分为各个章节,讲述学问、艺术、岁月、草木、诗歌、人生等等课题,让人随手翻开,都是馨香扑鼻的点睛之笔。

    特别是每篇开头的导语,帮助我们更容易也更快速得理解文字意义,理解作者想要表述的真正内涵。

    关于学问:

    整个第一章节都是在表述“学问”这个议题,做学问这件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篇梁启超先生的《学问之趣闻》,学问的好,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可是要真正从中体会到乐趣,却是很难得的,先生把做学问这件事比作晒太阳,你必须亲自去晒,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而怎样才能真的体会到学问的乐趣呢?他给出了如下几个方法:

    第一,“无所为”。

    不为了什么而去做学问,不为了功名利禄,就是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学习的乐趣本身,因为它存在,我就想去做这样的事。就像我喜欢看书,喜欢写作,我就是喜欢这样的事,哪怕它没有给我带来什么金钱利益,单纯做这件事本身,就让我很开心。

    第二,不息。

    不休息,天天做,就像上瘾,哪怕每天只是抽出一点点时间,去做这件事就很好,持之以恒,量变终究会带来质变。

    第三,深入的研究。

    这大概是我们普通人和大师做学问最大的区别所在,我喜欢囫囵吞枣,懂得大概就行,差不多就好,不求甚解,而真正学问的乐趣却是越往深层次走,乐趣越多,但是也越难前行。

    第四,找朋友。

    不需要他和你志同道合,几个人在一起学习本身就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诗歌之美:

    看书、做学问就是启发自己思维的工具,是为了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为人处世的心胸更宽广,看问题的角度更多元。

    而读诗歌更像是陶冶情操,让我们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身边的人事物延伸向更遥远浩瀚的宇宙。

    我最喜欢的还是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之前阅读的时候,就有些痴迷,会想我究竟是桥上的人,还是楼上的人,我会不会也在某个时刻也进入过别人的梦中,笑。当肤浅的理解把自己都逗笑,看见书的导语,有种恍然大悟之感。

    人生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存在又互相关联的,不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哀乐,才能真正活得自由。

    关于人的两面性:

    我之前在读徐志摩的作品和了解他个人生平的时候,经常有种割裂感,既沉迷于他文字的优美浮华,又对他的花心情史和三观感到咬牙切齿的。

    那句:“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的话语,虽然次次都能击中心脏,但是却始终不能释怀于他对另外一个无辜女人的狠心,哪怕这件事于我来说毫无干系。

    在完整读完胡适先生的《追悼志摩》,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悟,或许诗人注定要为爱生为爱死,为爱抛弃三观和自由,否则那些华丽的诗篇就不存在了,你说他深情也好,薄情也罢,因为要成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终究是要放弃一点什么,毕竟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苛责他,我们能够管束好的也就是自己而已了。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大师学语文:经典语文课》:做学问好似晒太阳,必须自己亲自上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ts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