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刚加入工作的时候只为了有份工作,并没有任何的职业远景规划,后来有了学习技术的机会,我认为那是我需要的,我就努力争取了,再后来有了管理职的晋升机会我也是当仁不让。
回过头来想想,有时为什么工作,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这个组织或者这个老板,有时可能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 ,只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就是我需要的,是否有“一见钟情”或者“缘份”的宿命,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埋藏着自己的愿景,可能有的人提前把它规划了,有的人把它雪藏了在等待一束阳光或一堆篝火来融化,如果没有机会可能是永远冰封。
人们工作的理由有很多,但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不要相信你看到的,也不要相信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承诺,当他们内心的工作机会来临时,才是真正试金的日子。
但组织的绩效目标与愿景是明确的,还是要依赖组织成员去完成,特别是工作能力强的成员。
如何发展组织成员的才能?
如何让组织成员稳定?
如何让组织成员融合?
这些是团队建设的问题,也是管理者或经理人要思考的问题。
我的理解这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属于经理人的情绪管理。
奥黛丽.唐(AUKREY TANG)把这些列为“像经理人一样思考”第六项议题:旧愿景,新视角。
无论你是接任管理职务还是被提拔为经理人,你对组织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你现在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下属负责。
从一个更外在的激励因素(例如“我工作是为了生活”)来看,作为一名经理人,你将更加坚定地致力于实现组织的使命和目标,毕竟这已经成为衡量你成功与否的新标准了。
你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团队的成就来推动组织取得成功,然而,你的团队可能不会(也不一定)遵守相同的承诺。
人们工作的理由有很多为了钱、个人成功、实现抱负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让家人享受已经习惯的生活,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等。
领导力教科书对激励理论(马斯洛、赫兹伯格、麦克莱兰等)均有所介绍,但要注意,在这些工作理由当中,鲜有能激发员工全身心地投入组织工作的。大多数因素能激励员工继续工作,但除非他们对组织做出承诺,否则当机会来临时,他们会带着积累的技能另谋高就。
组织愿景的实现还有赖于其对员工技能的维持,这意味着你要认可并发展他们的才能,这样才能留住他们,并不断提高他们的业绩。
奥黛丽.唐在文中分析道:
不要指望所有的员工都像你一样与组织联系紧密,相反,要把自己视为组织和团队之间的桥梁。如果你希望组织取得成功,那么你就必须帮助你的团队取得成功,而且要留住人才。2006年的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 Gallup Poll)发现,对100多万名员工而言,“坏老板或恶主管”是他们离职的首要原因,75%的员工的离职原因在某种程度上都与管理者有关。
盖洛普的调查还发现,当员工觉得“与组织有联系”时,他们可能选择留下来。如果不能全身心地帮助组织取得成功,那么通过对员工的充分投资,例如培训和发展计划,也可以提高员工保留率和员工的业绩(以及与组织的联系)。《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指出,积极的团体和道德联系也能增强员工的敬业度。
奥黛丽.唐在文中最后建议道:
1.熟悉组织的使命、价值观、目标和发展规划(按计划重组或裁员时,要预先提出警示,这是你尊重和诚信对待团队的表现)
2.寻求发展最佳员工的方法,并对表现不佳的人提供支持。
3.保持诚信、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感(CSR),并注意(向团队强调)你的组织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所做的工作。
4.记住你被自己的上司称赞或忽略时的感受。吸取这些经验,成长为一名你心目中理想的经理人。
人愿景需求绕不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是处在不同的层次而已。愿景总是相似的,但我们要用新的管理视角去发现,去实现,去管理。
本文由职深生活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点赞也是一种鼓励!留言也是一种交流!谢谢!
免责声明: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