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己

作者: joanren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08:54 被阅读128次

    美国文理学院访校笔记

    Joan Ren

    2018年8月22日

    夏天即将结束,我和女儿历时一个月的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访校之旅也将告一段落。女儿明年高中毕业,这也是大概率我跟她长时间结伴旅行的最后一次。很多朋友问文理学院的情况,希望了解更多。天下父母心,可以理解。下文是此行潦草的笔记,谨供大家参考。

    此文主要为那些在考虑美国liberal arts教育的学生和家长所写,文中夹杂很多英文。如果申请此类学校,许多英文也会经常遇到,对此不习惯的读者,还请见谅。

    Boston College

    和liberal arts college相对应的说法,是liberal arts education,国内也称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目的是 - 通过锻炼各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是“健康的人性”。

    关于liberal arts education,我摘了百度上几段描述,希望避免自己主观概括可能造成的偏颇。为精简篇幅,一些句子我做了删节。

    引述1 - 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全美只有大约3%的大学生毕业于文理学院,却培养了19%的美国总统。普利策奖获得者,来自文理学院的:戏剧领域占23%、历史领域占19%,诗歌领域占18%,传记领域8%的,小说领域占6%(1960-1998)。美国9%的富布莱特法案基金奖获得者来自文理学院;梅隆奖获得者占24%的;《福布斯》杂志全美最富有CEO排行榜中有8%的CEO毕业于文理学院。考虑到文理学院的规模通常只是研究型大学的十分之一,这个比率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文理学院是美国教育最引以为豪的精髓。没有文理学院的教育,就没有美国今天的成就。

    引述2 - 文理学院的英文原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这里的arts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艺术,而应该是素质、能力和思想这样的软性能力。相对于具体的职业教育,Liberal Arts College的目标不在于教会学生某些具体的谋生技能,而是通过跨界通识教育(inter-disciplinary),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有教养的人。因此,Liberal arts college肯定会教授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史(Classics),而大多数不会教授会计学。由于最初去文理学院就读的多是贵族后裔,他们没有就业压力,而更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这里的liberal或多或少带有某种贵族特权的色彩。

    引述3 - 由于Liberal Arts College仅提供本科教育,因此教师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教学,而不必花费大量的精力从事科学实验和论文发表。同时,文理学院的规模小,师生间互动密切,这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非常有帮助。学生在接受了四年高质量的通才教育后,或进入社会,或进一步进入研究生院深造,都相当受欢迎。

    在文理学院中,比较知名的“七姊妹”(seven sister college,SSC)开始均是女校,其中两所后来演变成男女混校。它们分别是:

    卫斯理学院 – Wellesley College

    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小镇卫斯理,距波士顿开车半小时。与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关系友好。毕业于该校的名人如宋美龄、前国务卿及前第一夫人希拉里。

    史密斯学院 – Smith College

    位于马萨诸塞州小镇北安普顿。与安默斯特学院、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Mount Holyoke及罕布夏学院结为五校联盟。这五个学校的学生可以到彼此的学校选课。毕业于该校的名人如西尔维亚·普拉斯,南西·里根(Nancy Reagan)与芭芭拉·布什两位前美国第一夫人。

    曼荷莲学院 – Mount Holyoke College

    位于马萨诸塞州小镇南海德利(South Hadley)。与安默斯特学院、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Smith学院及罕布夏学院属于五校联盟。毕业于该校的名人包括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美国诗人埃米莉·迪更生。

    布莱恩玛学院 – Bryn Mawr College

    位于宾州小镇布莱恩玛。与哈弗福特学院和斯沃斯莫尔学院为宾州三校联盟。

    巴纳德学院 – Barnard College

    位于纽约州曼哈顿。1900年起并入哥伦比亚大学,保有独立的董事会与财政机构,学士学位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

    瓦萨学院 – Vassar College

    位于纽约州Poughkeepsie。最初为女子学院,后于1969年开始实行男女同校。

    拉德克利夫学院 – Radcliffe College

    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1977年与哈佛签署正式合并协议;1999年全面整合到哈佛大学。

    这次访校历经东部四个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康涅狄格州。其中SSC女子文理学院走访了三所:Wellesley,Mount Holyoke,Bryn Mamr。其它走访的文理学院包括:Boston Colleg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Emerson, Bost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Holy Cross, Hamilton College, Fordham, New York University, Haverford College, Trinity College, Wesleyan University等(全部学校网站链接在文末)。

    — 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学院特点

    1)基本都是小班。最小的班只有8个人,最大的也就20几个。没有研究生或助教代课,学生与教授之间的沟通可以很深入持久。大部分教授就住在校区。学生被教授“忽略”的几率基本为零。

    2)选课空间巨大。学校都有fundamental courses, 哲学、美学、历史、政治、宗教、艺术、人文、社会、基础科学、写作、演讲、心理学、领导力等,大一大二需要完成这些“基石”课程,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主修方向。

    我们寻访的学校中,有两所是“open curriculum” – Hamilton College和Wesleyan University,既学生可以比较彻底地“自己组合所有的课程”。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会始终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选什么方向,学校配有不同层次的advisory system。比如大一大二有faculty & peer student advisor,大三有major advisor等。

    3)几乎所有文理学院都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以上专业方向。所说的double major, triple major就是指这个。即使只选择一个major,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一个以上的minor,即辅修方向。我们遇到的学生中,主修人文辅修音乐,主修生物辅修艺术,主修医学辅修表演,比比皆是。用admission officers的话来说:跨学科学习,是一个人视野与发展空间的基础,是一个人挖掘自己最大可能性的起点。一个点不足以支撑一个面,单一领域的优秀,如果不能辅之以跨领域的洞彻、贯通,那么最多只能是一个专才,而不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成长体与人才。

    4)Study-away。几乎所有文理学院都给学生提供到其它学校选课的机会。大三学生一般都有机会去国外学习半年或一年。

    如Mount Holyoke就加入了由美国东北部十二所顶尖大学组成的交换项目,联盟成员包括Dartmouth College, Wellesley College, Vassar College, Wesleyan University等。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只需要办理很简单的手续,就可以去其他学校学习半年或一年。

    而国外学习通常是每个学校自己的海外program提供的机会,欧洲、亚洲、非洲,都有。

    此类跨校学习、海外学习,学分都是一个体系,学费也均由正常交付的学费自动cover,无需走另外的流程。

    5)SAT是国内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指标。几乎所有文理学院都强调SAT的“不重要性”。对多次考SAT的学生,文理学院也基本都有super score政策,即把几次考试中各单元最高分相加,得到SAT的总分。

    部分学校对美国本土学生免SAT成绩,也有一部分学校对所有申请的学生不强制要求提交SAT成绩。他们更看中的,是文书和推荐信,并通过GPA趋势,对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判断。

    6)大部分文理学院都不“便宜”,每年的学费从4.5-5.5万美元不等,外加住宿餐饮等生活费,6-7万美元总要有的。但几乎所有文理学院的助学金、奖学金都很充沛,基本上70-80%的学生都将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资金支持,而且助学金无需单独申请,在入学申请材料中同步申请即可。

    7)ED。ED意为early decision,一旦选择了一所学校作为ED,即为“绑定”关系,后面有再好的学校录取,也不能反悔。ED材料的提交一般在正式录取前一年的11月初,而且一个月以后就有可能知道结果。所以,很多学生一旦拿到ED,高中剩下的时间将非常轻松。

    8)住宿。想了半天,这个要不要放,考虑到家长普遍会很关心这个问题,那么就说一点吧。基本没有什么大区别,即使外表宛若宫殿的校区宿舍,里面都差不多。“豪华”如Wellesley,学生宿舍也是没有空调的。我说的是:所有我们寻访的15所学校,学生宿舍都没有空调。

    有一个学校的宿舍,我们得以进入学生们的房间后,看见墙上贴着一个字条: Call mom! 估计没有这个字条提醒,天下mom都很难挤入孩子们phone call的名单里。

    Wellesley College Mount Holyoke College Emerson College Boston College Mount Holyoke College Wellesley College

    — 学生导游

    学生导游特指带看校区的学生,基本都是大四,对学校比较了解,也有发言权。观察导游的风格,对学校的校风可以瞥见一隅。

    印象最深的是Wellesley College的学生导游,一个大四,端庄优雅,天生女议员气质;一个大二,活泼动感,充满文艺气息;还有一个大三,Nerd但很幽默。三个女生,给人的印象是,必有一款适合你的状态。

    Mount Holyoke也是女校,导游就一个女生,大四,美国人,父母在香港工作,她自己在英国访学过一年。奔放、坦诚,个人风格强烈,这么多学校访问下来,她的风格依然存留在记忆里。

    Hamilton的导游是男生,本人是校广播台的主播,温文尔雅,咬文嚼字,和这所学校的政治时事特色很吻合。他声音偏小,满意度不高,但不知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事后想想,觉得还是一种外交官气质所致。

    Boston College(BC)是第一所访问的学校,记忆应该淡薄很多,但导游的女生来自西海岸,个人风格明显,不强推,一切从个人体验出发。选择BC的原因谈得很坦诚:和母亲访校,爱上这里的严谨、扎实和社区感;希望离家远一点,体验东岸的不同。

    College of Holy Cross College of Holy Cross

    — Information Session主讲

    这里的主讲,基本都是各个学校admission office的负责人,算是最能把本校特色推介清楚的人。

    印象最深的两个,一个是Boston College,一个是Hamilton。BC的主讲开宗明义,我们不秀数字,数字网上都有,我们给大家“真实的故事”。他请出了四个学生,由他们依次谈自己的经历。虽然这仍有“摆拍”的可能,但大家对学生的证言依然非常认可。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生,他谈到对他触动最深的东西,是知道一个校友的故事。这个校友毕业后进入一家纽约的公司,就在911的大楼里。911那天,校友本可以自己快速逃生,但他一直帮助那些惊慌失措的人撤离,一次次折回去,直到自己葬身于最后的崩塌。由于他的发带很特别,很多死里逃生的人事后回忆,都提到这个戴着发带的牺牲者。BC的那个男生说:我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他那样的人,不仅仅止于职业上的成功。

    Hamilton的主讲人则相反,整个45分钟,一气呵成。一开始,他很仔细地了解在场学生都来自哪里,细致到每个国家、每个州。然后他进一步了解大家已经走访了多少学校。掌握了这些信息后,他把主题定为一个:Hamilton有何不同。从选课、定专业、导师特点、校友资源、学生俱乐部,这些基本上每个学校自我推介都要涉及的领域,他紧紧扣Hamilton的特色,总结为三句话:

    Be who you are

    Study what you love

    Find your future

    这个推介几乎可以打满分。

    Hamilton College Hamilton College Hamilton College

    很多学校的推介官,对自己的学校也充满情感,很冗长的介绍,面面俱到。或许缺少的,是换位思考的角度,是站在学生和家长访校的立场上,如何让本校的核心优势跃然而出,让人过目不忘。

    还有一个主讲人,是纽约大学的。那天赶上暴雨。纽大访校组织“严谨”:所有座位都是被“安排”的,一个挨着一个,也许是因为人太多的缘故。四十分钟的介绍,其中十分钟,讲的是上海纽约大学。主讲人丝毫不掩饰对上海的好感,说:“如果你认为纽约很棒,那么上海其实更精彩!过去50年,中国发生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是令人乍舌的。我们在上海的校园,走到上海最繁华的陆家嘴,只要20分钟。如果你是一个非中国大陆的学生,在那里,你将注定与一个中国学生同寝室。想想那对你的中文学习是多么大的帮助......而且,上海纽约大学毕业的学生,除了拿到NYU的毕业证书,还将同时拿到一个中国大学的毕业证,这对于那些希望留在中国工作的国际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加分项……” 我们觉得,这个主讲人讲得也很好:)

    访校经历中,每个学校的admission Office里面,都有机会接触到在校生、老师和校工。在小礼堂听推介是一种气场,在接待室听他们闲聊是另一种气场。他们之间的交谈、工作交接乃至对访校者的安排,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判断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

    Fordham College NYU NYU

    — 学生证言

    基本每所学校都有学生证言,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学生生活,都很有启发。最难忘的一个,是Mount Holyoke的一个女生,主修海洋生物,辅修creative writing。谈到辅修方向,她说,很多学习自然科学的人都有表达上的短板,我希望creative writing可以帮助我将复杂深奥的东西生动易懂地写出来、表达出来,让更多人可以理解科学之美。

    当被问到,都市与乡间世外桃园之间,她为何选择了世外桃园般的这里?她说,这里的静谧、夜晚的星辰,给她一种滋养;白天无论怎样面对世界,晚上依旧可以安静地面对自己。

    — 面试

    面试一般提前在网上预约,每所学校都极其准时,说10:30开始,10:29分,一定有面试官出现在面前。

    面试基本就是让学生放开谈,没有框架没有问题清单。由于家长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我从女儿的反馈中感觉到,面试的基本目的,是学校了解一个学生基本面貌,而非通过面试测试某种能力。

    面试官千差万别,有的出来会到家长面前很正式地告别,并问家长还想了解些什么;有的结束跟学生打个招呼就离开;还有的,把学生当哥们儿,无话不谈。一个男面试官,跟女儿聊得很high,包括他当学生时看到别人考试怎么作弊;还有一个面试官,本人也是极限飞盘爱好者,于是和女儿基本就聊了半小时飞盘。

    — 兴趣俱乐部

    每所学校的兴趣俱乐部,少则50-60个,多则200多个,涵盖各个兴趣层面。比较极致的有“裸奔社”、“亲吻社”。介绍的女生都很镇静地说,自己已经尝试。其它的各类体育、文艺俱乐部,就不一一例举了。实在太多。很多学生介绍时说,第一年,基本上会蒙圈,选课,兴趣俱乐部,社交,派对,加上身边没有家长督促了,大概率时间安排都会七荤八素。

    在Wesleyan威斯利安,校方介绍,该校学生自治组织每年有70万美元预算,负责满足学生们兴趣爱好方面的需要。

    成为自己 成为自己

    — 关于女校的几点说明

    在Wellesley,几个在校女生都提到,这里是自己母亲的梦之校。当天其中两个访校的女生,她们的母亲也是这所学校毕业的……Wellesley有一句校训:卓越是一种习惯。这里毕业的宋氏姐妹、希拉里、奥尔布赖特,都具有跨国影响力。

    在Bryn Mawr,推介官介绍说,全美进入女校的应届毕业学生只有2%,而在华盛顿的女性议员中,有20%来自女校。

    女校一定是精英阶层才可进入吗?完全不是。我们感受到的“多样化”非常明显。Wellesley在推介中特别强调,她们希望各个种族、各种背景的学生可以进入本校,以推动女性领导力在世界各地走向更深远的领域。

    女校的学生在谈到选择women college时,令人印象深刻的证言有以下几点:

    1)这是母亲的选择,但两年过去,我承认,母亲是对的;

    2)在男女混校的环境里,许多时候,女生会等男生先“站出来当头儿”,或者她们会犹豫,自己是不是合适的人选?在女校,无需有这样的犹疑,你无需因为性别的原因自我设限,所有的领导岗位、团队首领、项目组长,都是女性。这种自然而然舍我其谁的“习惯”,成为女生们进入职场后非常大的优势;

    3)在女校,不会有一种类似“取悦男生”的竞争,你将有机会和许多优秀的女性朝夕相处彼此激励。女校的社群和社交纽带极其强烈,这些social connection and alumni network可以受用终身。当然,混校也会有这样的毕业生纽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还是Wellesley那句话,你会让卓越成为习惯;或者是Mount Holyoke那句话,走不寻常路,做不寻常事。

    作品来自费城美术馆

    一个月的访校,开始参加推介会的时候,女儿会自然而然避开前面的座位,即使满场空位,她仍会选择中后位置坐下。我每次都试图调整到靠前的位置,这不是很愉快的调整,因为她觉得没必要、也没区别。随着访校日程接近尾声,最后一场在威斯利安的推介会,她对我说,我们就坐第一排吧。推介官开场时说:很高兴第一排有人坐,如果不介意,自我介绍就从你开始吧……

    我不是刻意要改变她的习惯,只是希望她的意念中,不要default般地始终选择“坐在后面”。

    —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格“

    15所文理学院,有的在纽约和波士顿,有的在风景如画的郊外,有的则处于两者之间。

    在市区的学校,多少感受得到城市的节奏与“入世”的压力。毋庸置疑,城市本身就是校园的一部分。纽约和波士顿的很多学校,主打口号就类似:Here is your school and New York is your campus. 而远离市区的类似“最美校园”Mount Holyoke或Hamilton,吸引你的点则是:You can breathe here……

    每个学校,因历史、地理位置、校训、校风、师生面貌的不同,都有自己的“人格”。以个人观点归纳一下的话,Wellesley是大家闺秀气质的全球女性精英;Hamilton是时政意识加自由意志的外交官;Mount Holyoke是文武兼备动静皆宜的女性行业领袖;Boston College是治学严谨持守核心价值观的业界栋梁;NYU像一个海洋,来自哪里游向何方,充满可能性;Emerson像一个精致的舞台,支撑每一种才华的绽放;Bryn Mamr既是一个世外桃源,也是一个熔炉,女孩子尽可以朝自己喜欢的样子进取……

    这或许就是访校的一点点价值所在,可以看到比较全面的图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Fit”。

    Wellesley Admission Wellesley Bookstore

    — 写在最后

    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出国留学吗?不一定。

    我们一定要接受博雅教育吗?不一定。

    我本人没有接受过名校教育。我身边很多优秀的人,相当一部分人是名校学霸,但也有很多,没有受过名校教育。

    我的父母在他们能力所及,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我对自己的孩子,原则只有一句话:在我能力所及,让你看到最好的;在你能力所及,选择你最向往的。

    Mount Holyoke College

    个体的启蒙,无论是自我意识启蒙,还是人生方向的明晰,都自有命运赋予的时点。这个过程中,教育的作用可能是比较早地开启心智、拨云见日。如果说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那么越早开启心智、认知存在的使命,人生可能越早进入通达的境界。

    然而无论怎样,这些终究是因人而异的。

    有人天赋异禀,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成为翘楚;有人放弃哈佛后,走出不寻常之路;有人博览群书,终极所念,无非就是一份好工作;有人名校加身,用一生书写了四个字 - 精致利己。只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再突出的个案,还是无法抹杀教育对个体在人格塑造、知识体系架构中不可或缺的普遍作用。

    我们所能做的,特别是作为一个母亲,是在人生进入下半场时,凭着对生活有限的体验与总结,以非强制的态度,帮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早地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多的选择、更广的可能性,为他们的整个生命周期,架构好一个人文、跨界、自驱的OS系统。

    但这些依然是不够的。

    个人觉得,我们还应该留给孩子的,是一种非享乐主义的态度;一种不是哪里好将来就去哪里,哪里回报高就成为那里的一员的简单“算法”。或许更应该给孩子的,是尽可能在学生阶段去吸取那些人类智慧的宝贵精华;去和那些伟大的灵魂、心灵和思想交汇;去懂得得失之间,生命画卷尽头,应当看见怎样的自己。这样,当他们真正面对社会时,可以相对跳出当下跳出自我,更建设性地投身到比自身利益和格局“大”一点的事情当中去。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博雅教育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比较适合我的孩子的一个起点。但如果最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她未能进入自己的dream school,这一个月的耳闻目睹,仍多少让她明白,这个世界的认知架构、人的认知架构可以怎样被建造。相信她仍有可能在一个思考更明澈、阅历更深厚的时间点,与她喜欢的思想、机构、价值体系相遇。那个时候,今天访校的见闻,会帮助她明白,山水之缘起于何处。世界再大,身怀同样使命的人终归会相遇。

    在路上

    我对女儿说:去美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地道的“美国人”;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未来有能力建设好自己家国的人。

    女儿似乎并不完全认同我的很多观点。

    对此我并不悲观。

    年轻人,可以把自己当成“地球村的一员”,可以不以国界限定自己职业与生活的疆界。但通常这么定位自己的,都会选择去“更好”的国家成为一员,而不是相反。所以,所谓的“地球村”,实际上是一些人均GDP很高、更富庶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你,在所去国家获得“心神合一的尊敬”、“努力可期的价值实现”、“种族、民族、经济、政治风云变幻时仍可保有的归属感”,你才不会,在碧蓝晴空的清晨,恍然思念故乡的风吹过脸庞的温存;你才不会在月色明莹的夜晚,问自己,今夜梦归何处?此乡既是吾乡?

    我们不能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当下就理解这些、明白这些。

    我理解的教育,不应该以特定时点为收割期。施教者本人在呈现一种信念体系时,他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是映射并见证他观点最好的注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不需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搞清楚自己的选择,修正自己的行为,唤醒自己的人性之光。这是孩子最终可以相信、认同并真正尊重我们的最好路径。

    沪江创始人阿诺曾提到,人有两次“出生”,第一次是when they are born, 第二次是when they find out why。

    如果你已经find out why, 祝贺你!

    如果还没有,也祝贺你,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为自己,找到使命。(完)

    以下是本次访校的所有学校链接。(如果认为本文对你认知博雅教育有所帮助,欢迎打赏。本文打赏收入全部捐给种子计划公益项目。关于种子计划,请见作者在简书上另外一篇文章:“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谢谢支持。)

    Boston College

    https://www.bc.edu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https://www.northeastern.edu

    Emerson College

    https://admissions.emerson.edu

    Boston University

    http://www.bu.edu

    Wellesley College

    https://www.wellesley.edu/

    Mount Holyoke College

    https://www.mtholyoke.edu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https://www.holycross.edu

    Syracuse University

    https://www.syracuse.edu

    Hamilton College

    https://www.hamilton.edu

    Fordham

    https://www.fordham.edu

    NYU

    https://connect.nyu.edu

    Haverford College

    https://www.haverford.edu

    Bryn Mawr College

    https://www.brynmawr.edu

    Trinity College

    https://www.trinity.edu

    Wesleyan University

    https://www.wesleyan.edu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乙_c3c8:写得太好了!非常感谢能够在自己的孩子正要去访校文理学院的时候看到您的文章!
      • 残寒:非常感谢joan
        joanren:@残寒 :heart:
      • efebfd1b2e36:一篇文章就成为忠粉 受益匪浅!
        joanren:@LilyXu_92e3 :heart:
      • Rafen:我的父母在他们能力所及,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我对自己的孩子,原则只有一句话:在我能力所及,让你看到最好的;在你能力所及,选择你最向往的。:fist:
        joanren:@Rafen :heart:
      • 大白的修炼之旅:写的很细致
        joanren:@大白的修炼之旅 :heart:

      本文标题:成为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fp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