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被奶茶店开除了。
她在高考的前一个月就辍学了,在她看来,反正自己也考不上,就不愿意再去学校读书了。
她说:读书太苦了,实在撑不到高考。
是啊,读书是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背诵课本,早饭囫囵吃两口就要赶着骑车去学校,午睡还没睡着就要起床上学了,晚上更是有着刷不完的题库。
可是生活更苦呀。
表妹被娇养着长大,她的妈妈是全职主妇,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表妹,从没干过家务活。
她在去奶茶店上班的第一天,就被要求端盘、洗盘子、拖地、洗厕所。从没干过活的她,因为干活不利索,被骂了好几次,直至被开除。
我问她:上班这么辛苦,你后悔退学吗?
表妹说不后悔,读书更苦。
她还太年轻,不知道生活的苦还在后面。
假使她幸运一点,嫁了一个有钱的老公,保证她一生衣食无忧,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和她妈妈一样,成为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每天徘徊于菜市场与厨房之间,看着丈夫的脸色过日子,永远看不到这个世界有多大。
而如果命运偏差一点,家庭经济差一些。
就像纪律片《出路》里的马百娟,15岁的她就已经没有读书了,没有文化,工作难找,最好的出路只能是嫁给表哥,婚后在表哥工作的陶瓷厂劳作,日复一日吸着粉尘。
不读书的人生,根本就没有选择权呀,他们的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出路。
就像龙应台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知乎有个问答:高考对一个人到底有多大影响?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
很多机会只有高考考好才能得到。
高考是,你最划算、最公平可以选择未来生活的权利,可以跨越阶层,对抗后门与关系。
此后绝大多数考试与竞争,再没这般公平。
高考形成的差距,用任何方法都很难弥补。
是的,高考,是我们走向成功最便捷的通道。
而那些轻易放弃高考的人,大都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独自咽下生活的苦楚。
2008年,吉剑高考交白卷故意考0分,这些年来,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先后做过餐馆杂工、建筑小工,捡过垃圾,曾窘迫到睡公园边的长凳。
尝尽苦楚后,他才知道学习的意义,他说:“别的人听MP3是听音乐,上网看视频是看电影、电视剧,我则是学知识、听讲座,看一些电子书。因为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机遇才会降临。不然,我只能和大多数人一样卖苦力。”
同年交白卷的徐孟南,在后来的日子里,只能流落四方,做各种苦工,组装广告箱、造井盖、包装产品,吃尽苦头。
十年后,他承认当初年少无知,再次踏进考场,考上一所大专院校。
10年青春,10年磨砺,徐孟南终于明白不读书的人生才是真的苦。
累过,才知道读书的清闲,苦过,才知道知识的甜蜜。
不要等尝过了生活的苦,感受了世态的炎凉,才后悔自己当初未曾努力,放弃了唯一公平的机会。
《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台词:“掉进水里你不会淹死,待在水里你才会淹死。你只有游,不停地往前游,那些一开始就选择放弃的人他们不会失败,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机会,早早地选择放弃,只能被命运摆弄,而如果你愿意用强大的韧性和命运硬抗,那你就有可能翻转命运。
改编自美国真人真事的电影《风雨哈佛路》,影片中的女主丽兹,父亲是一个流浪汉,母亲酗酒、吸毒,还患有精神病,双眼失明,很早就死于AIDS,小小的丽兹只能靠乞讨度日。
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她只能像老鼠一样,流窜在城市的角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不见天日。
她身边的人,多是遭遇不幸的生活,充斥着暴力、性虐待和精神疾病。
日复一日,她活在没有希望和梦想的世界里。
她的朋友说:我们只能当妓女,或者走上父母的老路。
为了走出泥潭一样的生活,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困境,她开始拼命读书,为了养活自己,晚上去餐厅洗盘子,每天只睡3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用了2年的时间,修完了高中4年所有的课程。
她凭借着这份毅力和坚持,考上了哈佛大学。
她说:我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往前走,我和其他人来的世界不一样,我没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正是因为学习,最后改写了她的命运。
在我们的生活里,高考、大学,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可否认,这是大多数人最好的、最便捷的路。
白岩松在一次采访时说,“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就这一件事,深深地改变了我的命运。我是生活在海拉尔这个中国最北方的人,到了97年,我是在中国几乎最南方的广州。如此大的跨度,也就是说生命的直径变大了。难道不就是因为高考吗?”
读书这条路,为许多人打开了一扇机遇的大门。
读书虽苦,但那些成长的磨砺、奋斗的汗水,都将化作我们的能量,支撑着我们向上攀爬,看到更高更远的风景。
古龙说过:“每个人站着的地方,本来都是平等的,只看你肯不肯往上爬。你若站在那里乘凉,看着别人爬得满头大汗,等别人爬上去之后,再说这世界不平等、不公平,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高考就是我们所站立的平等的阶梯,不要再等到20来岁再来感慨:“再让我重来,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以前工作不努力,现在知道要努力也已经晚了,恨不得回去打醒自己。”
请你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这是真的,越喜欢读书的人,越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崔庆涛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大字不识,母亲文化程度低微,为了维持生活,他和父母妹妹只能在工地打零工,当一纸北大录取通知书送到他手上时,他的命运将彻底改写。
他说:像我这样的家庭,除了做苦工,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高考能让我迎来人生更好的平台。
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主人公弗兰西出生在美国纽约的“贫民窟”布鲁克林。
她从小就被迫面对艰辛的生活,家境贫寒,一日三餐以霉面包为主,只能靠捡垃圾挣来的钱才能换到糖果吃,母亲偏爱弟弟,父亲很早就离世了,她在学校遭受鄙视……
面对如此卑微的生活和糟糕的人生,弗兰西没有妥协,她坚持读书,不懈地努力去争取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和工作机会,最后走出了社会底层。
这世上,有一种遗憾是,本有机会选择向往的生活,最后却只能被迫承受生活的碾压。
我们的每一步拼尽全力,都是为了未来不负遇见。
读书学习是我们一生要做的修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通向广阔世界最好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