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到处瞎混并非是浑浑噩噩,我更愿意叫它“积极地四处寻找”

到处瞎混并非是浑浑噩噩,我更愿意叫它“积极地四处寻找”

作者: 皮卡弟弟 | 来源:发表于2018-09-09 18:01 被阅读4次
    家门口楼顶的棒球学校正要举办比赛,我因为好奇前去参观

    这几周事情挺多。

    周一去A公司开两个会,周二去B公司开会,周三周四跟网上的行业朋友聊合作的事情,周五终于有时间把答应别人的活给做了,要不是我辞掉一些事情,不然差点周末要去外地出差。

    有朋友问我哪找来那么多事情做的,一会听我说在搞金融,一会又见我做起品牌设计来了,到底我是在不务正业还是在全面发展,他弄不明白。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机会是从哪里来的,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很多事情都想做的人,而有机会去做的时候,那我就会点头去做。

    在学校里的时候,我就有故意让自己养成一种“啥事都爱去做做看的”瘾,每天除了上课之外,就是练英文,参加社会实践或是打一些莫名其妙的零工,跟世界各地的人一块打篮球之类的。

    那时的我特别积极,我会请求别人带我去看看,让别人考虑考虑我,我会用诚恳打动别人,然后用“我给你们帮忙”换取一次宝贵的社会实践机会。

    虽然年轻,但我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比课堂里的要大,觉得人应该在外面多走走,然后回课堂里去反思,实践出真知是我比较认同的学习方式,对我来说也更有效一些,我不太坐得住。

    我最疯狂的日子是有一两门课(有把握考过的科目)几乎就没怎么去听,只在最后要考试的时候那几天才去。

    我之所以逃课,是因为那个时候很想去社会上参加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事情,有时是篮球比赛,有时是去海边捡垃圾做环保,有时是去听一个精英的讲座等等。

    回到学校的时候,同学都还诧异地问我怎么又逃课了,还开玩笑说我是不是“混社会”去了,我都点点头说因为有事,但心里却是很高兴,因为我很清楚每一次逃课的自己又会和那些乖乖读书的同学们变得不一样了。

    当别人可能问老师一个问题都紧张地小心翼翼,我已经开始在展会里用英文叫卖电子产品;因为主动地“混社会”,我因此接触到了更大的世界,这些经历让我有了真正在为自己生存、打拼的感觉,这和在学校里完成任务的“被动”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我现在都记得我第一次因为做兼职拿到工钱的开心劲儿。

    当时是拍一个教育纪录片,我是来做制片助理帮忙联系演员和订盒饭的。当时老外同事问我干嘛来做这个,我说没有事情做就来做呗,她就笑着说很有道理(that makes sense),但结果我们一忙起来就是3天2夜不停歇,收工的时候大家简单打个招呼就各自离去,但我拿着自己亲手挣的工钱时,走起路来开心地要飞起来。

    我二话不说就给自己买了一瓶冰啤酒,是平时不敢轻易花钱买的那种,因为有些小贵;但当我拿着冰啤酒在手里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就拉开瓶子,在凌晨4点的街道上畅快地张开嘴享受它,那个爽我现在都还记得。

    啤酒一瓶一会就喝完,可嘴里那麦芽甜还久久没有散去。

    我看着头顶的月亮,吹着海风,心里突然就3个想法:

    1挣钱的感觉真好

    2但我永远不要靠这种辛苦的方式挣钱

    3回到学校要好好念书

    其实想想看很有意思,我没有因为一次工作挣钱就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辍学创业,比如贪恋物质等等。

    我反而是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来和自己当前的人生做了比较,这让我能够有更客观而相对正确的人生观。

    我因为体验了“人间疾苦”而变得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我觉得自己变得懂事了不少。

    除此之外,我的社会经验让我的心智也得到了发展,人也变得成熟,我记得在社会上混的时候,我还喜欢上一个大我3岁的白领姐姐,那个时候我才大三的样子,因为平时会在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因为聊的来也就相识,后来竟然莫名其妙地约出来看电影,喝咖啡什么的,想起来也挺神奇。

    但这个过程当中,和比你年纪大的人相处交往沟通,你会了解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会自省自己的幼稚,也同时会感叹生活对人的改变。

    后来进入社会之后,“混社会”从一种思维变成了一种习惯了,因为你已经在社会里了。

    你租的房子,身上的衣服,出门坐的地铁卡,什么都是靠自己。社会从一种你从门外看的风景,成为发生在身上的一系列改变,成为一种令你时忧时乐的氛围。

    但我却觉得,我变得更加自由了,变得越来越热爱往社会里跑,找人做点有的没得。工作之余我一点也没有闲着,我去跟老外导演拍短片,做过福利社义工帮助残障老人,跟程序员同学搞过RPG 游戏。

    我记得当时面试一个外资公司,别人问我怎么英语讲那么溜,我暗自窃喜,其实都是跟自己很早就在外面跟老外一起工作有关,我最早跟两个老外创业做电子商务,在网上卖包包。那个时候因为是创业环境,所以很多沟通都是很高频也很生活化,这对我的英语有较大锻炼,因为你要沟通的人和你年纪差距不大,而且你们要针对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进行沟通,英语不达到一个水平是做不了这样你来我往的对话的。

    工作上,我“混社会”的经历也开始变得丰富,职场的头衔就像是给我配了一匹野马,能让我进入到以前无法进入的,更高大上的场合,混更高的社会。

    比如XX行业的酒会啊,XX投资的饭局啊(一桌子企业家,政府官员),政府的路演啊等等。我所见所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自己也改变了不止一点点。我学习模仿那些成年人的说话方式,听着他们所讨论的一切事情,政治经济,娱乐商业,我能插嘴的地方都不去插,让我去端菜拿红酒连忙就起身,像个乖仆人。

    这些职场的,社会的种种经历塑造了我的方方面面,我不敢说它们给我带来的东西都是良性的,不敢说它们都是好的,但我认为在社会中保持灵活的状态,能让我收获更多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是我这个年纪最为宝贵的财富。

    周末的下午,我就喜欢坐在电脑旁,听着音乐想这些有的没的。

    回顾自己从初入社会再到混乱了几年职场,似乎一直在社会里瞎混。但我回头看看那些规规矩矩的人,不是在原地打转,就是深陷泥潭的时候,我真的不羡慕它们,更不想让其他人用舆论让我觉得我应该向他们那样生活。

    当然,他们有的人财务回报已经足够,很多人甚至已建立家庭。

    但除了这些之外,你再找不到他们分享过更多的生活乐趣。你感受不到他们身上有灵魂,很多不够聪明的人似乎都被生活打掉了他们该有的灵性。

    反而是我这种瞎混的人总找到的新的事情,偶尔听听音乐,想起来就去旅行,点评个喜欢的电影,吐槽下当下的时事新闻。我自学了文案,现在甚至还会做点视频剪辑,篮球技术也不错,自己还开个小店,揽点中小企业的设计活。

    世界上优秀的人确实很多,但我觉得我的状态也不差,因为我一直有看到可能性在我身边,我始终找得到事情做。

    当我3年口袋里只有38块钱的时候,我能想办法搞定一个生意,第二天就赚2千块。

    所以看着我好像蛮辛苦,好像生活还不稳定,看着我好像在社会里如同其他人一样,如风中沙子微不足道,但其实仔细一看,我似乎总在做着什么,我总在动,总在生活。

    我总是没法被打败。

    从一开始进社会,现在我也稍微能看懂社会,分析社会,甚至琢磨出一点社会的规律了,我也算是会混点社会了。

    过去人们都对“混”这个词加有一些错误的偏见,人们总觉得混是不稳定的,是不专业的,是不良好的生活姿态,因为会觉得他们无所事事。

    相反,大多数人想要的生活是要凑齐那些基本的什么车子,房子,家庭,然后在一种“我什么都有了”的气氛里享受晚年。

    人们反对“混社会”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人们总有一种“一旦xxx,就能xxx”的错误逻辑。人们过于相信必然,过于期待生活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

    但我一点都不同意,我更欣赏的是动态的人生,我喜欢“混”这个状态,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普通人应该追求的常态,那就是总在折腾。

    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有享不完的乐子,有可以攀登的目标,这才是生活的意义和本质

    它能让你从身体到精神都保持动的状态,今天我去插花,我明天去买菜,后台去跳舞什么的都是再混日子,但保持这样的习惯,你就和那些呆在屋里的人很不一样。

    有句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不是说让你去跑步打球才是运动,我今天想要练毛笔字,我想当大师,然后我做了计划去把它练好也是一种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就是为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地让自己“动”起来,让自己每天都有奔头,这就是生活。

    到处瞎混的人也并不总是浑浑噩噩,谁知道他是不是在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做积极的寻找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处瞎混并非是浑浑噩噩,我更愿意叫它“积极地四处寻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vld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