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人互相吸引,因为同类,成为朋友,算是同行人,就不会觉得孤单。
因为聊天,见微知著,能够感觉到有哪些共同语言,哪些地方还有鸿沟。与哲学博士交谈,就不存在这种尴尬。应该是,我读过的书,他都读过;我没读过的,他也读过。我懂的,他都懂;我不懂的,他也懂。如此广博之人,做朋友却是困难重重,因为他与你交往,不是需要你的学识,还想要你的情感。这我不能付出,满足不了,也就离得远了。
男女之间,有真正的友谊吗?这个老俗套的问题,有答案吗?
感情的界限本来就是模糊的,你非要画出个楚河汉界来,也只有自己来遵守,要自律,绝对尊重自我的感受,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与初恋的关系,也只是朋友关系。都喜欢读书,他读的比我多,比我懂行,就不由自主的靠近他,借书,还书,一来二去就熟了,成了朋友。又是情窦初开的花季,也就把爱情的模样寄托在对方身上。其实,我是很不成熟的。沉浸在爱情的肥皂泡里,以为世界都是五彩的颜色。亦或是青春期有太多的挫折,在别人那里也不算是,自己承受着,负重太久需要有一个倾泻的端口。就是那个树洞,对着它说出你的秘密。其实,也不是绝对的秘密,绝对的是一辈子只能自己承担的。只是在一起随便聊一聊,也算是放松的方式吧。那时,我们都不懂爱情。如钱钟书所说,少年人的爱情都是虚妄的。
到了一定的年龄,感情就需要有一个寄托。在大学年段,我情无所托之时,就像一个幽魂在空气中游荡。周末,在学校的浴室里洗过热水澡,头发还没有干爽,一个人在黑暗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走。仿佛一朵花儿,已经在春天里打开了,却没有蜜蜂和蝴蝶,像野百合一般在寂寞的山谷里独自开放。这时候,有追求你的人,可是那个人并不是你想要的,你宁愿单着,孤苦伶仃地望夕阳,发呆,也不愿意陪一个你对他没有感觉的人,哪怕对方对你用情很多,宠着你,供奉你的需要。
能够走到一起的,还是自己心仪的。不然,谁会放下一切给你走?
七十年代这些人的思想,既有保守的一方面,也有独立得思考。我们经历过苦难,苦难是一杯财富,我们已经拥有。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学习的过程是连续的,没有收到客观因素的阻挠。虽然少年时读书是少了些,但读过的数的过来的那些书都深深的印在脑海里,物以稀为贵,何况读的书都是经典好书。
我读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日本女作者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三本。十二岁的一个小姑娘,竟然能沉进去,如痴如醉。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微妙,爱情的悲戚和无奈,女主人公的情感是深深刻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心上的。自此,文学的大门已经为她打开了,她试着推开一扇又一扇经典的门。《三侠五义》,侠肝义胆,上天入地,一骨正气注入血脉。《四世同堂》羊圈胡同的穷苦人内心的挣扎和人性的善恶交织着,使我懂得家国情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幸福的,他们身上的种种苦难都深埋在现实中每个人的灵魂里的,不唤醒,如何去拯救?矛盾的《林家铺子》,巴金的《寒夜》曹禺的《日出》梅里美的《卡门》,到后来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有这些精神食量,仿佛铺满黑夜的黄金,仿佛身体有了根基,不管什么样的大风,也不会把我吹翻。
这里所说的孤独,一个人的时候,有书相伴,就像是和作者对话,哪怕是隔着时空,甚至隔着生死,一样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不需要同伴的。读书是个人的事,如果想与人交流,那也得适合你阅读习惯差不多,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有思想的碰撞。身边的读书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当他们在时速的浪潮里翻滚时,你在岸上冷眼旁观也算是一种清醒吧。
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