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简书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看到好多简友都在日更,有的坚持日更700多天,真是让人佩服,先不说这种执著的毅力,这700多天保证每天都能有内容写,而且变着花样写出不同的文章,真可谓是不容易。
其实写作是个很不简单的过程,首先必须通过我们自己的感官去接触外界的人,事,物,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大脑来整理,研究,分析,然后加以自己辨别,再赋予它一定感情色彩,最后就是运用自己文字功力,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准确得表达出来。这其中的那一个步骤出现纰漏,都会导致写出来的文章,不能完整恰当表达作者的意思,或者说不能让读者从中正确恰当理解作者的意思。
先说一下我们写作素材的来源问题吧。我们每天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工作学习,在每天的生活 工作 学习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些人 事 物,只要和与人和物打交道,这个过程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一些事,我们不可能把每一人,每一件事都写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筛选,——选出那些对你影响深的,对自己影响大的,——当然对我们而言,这些人或者事也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那些被作者选出来做素材的人或者事,就是文章的躯体。
其次,就是通过我们的大脑来整合处理这些人物和事件,通过大脑整理分析给这篇文章一个真实完整的内涵,让它成为文章的灵魂。比如说我今年在街上看到一个带孩子的年轻妈妈,教育孩子要垃圾扔到垃圾箱子里,就这件事,我首先要定义为真善美之类,再从这类找到它爱护环境,教育孩子这类,我就要找这方面的赞誉文字来表达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其实我感觉这个过程就是赋予文章灵魂的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是最难的,因为生活中最不缺的是人和事,要把人和事变成自己文章中的一部分,就不那么简单,有的人别说一天就是一年恐怕也找不到一件事和一个人,能让自己写出一篇文章来,有的人可能会在瞬间发生的人或者事在找到灵感,这就取决于你是否是一个“有心”的人,是否真正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就是同样一件事或者同样一个人,由于作者的侧重点不同,感受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大相径庭,比如说一个大老板为灾区捐款100万,从弘扬正气,宣传正能量来说,我们无疑是赞誉这位捐赠者的美德,而许多财富身价远不如他的老板却捐200万,这可能就有人要对比着写,无疑在许多读者看来,他的善举就会变成“吝啬”,这或许就是“横看成林侧成峰”吧!当然我们要写文章就必须留心留意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受生活,用脑去思考生活,有的人生活中,昂首阔步,两耳不闻路边事,一心只顾脚下路,只凭自己的臆想和推断,这样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当然写出好文章,还必须要从正确的角度去提炼素材,顺应时代潮流,弘扬正义,赞美符合人类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人和事。
文章有了躯体,也有了灵魂,我们怎样才能把他躯体和灵魂展示给读者呢?这就好比一个画家,把一副画的整体勾勒出来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调出五颜六色,而且要把各种颜色着色在相应部位,而且颜色亮度,着色的深浅,都必须把握在一定度内,否则就前功尽弃,或者画出来成品不尽如意。
写文章更是如此,最后一步也是看我们文字功底了,或者说是文字运用功底了,我们要赞扬一个人,需要的是赞美词,但也不是赞美词大堆砌,也要恰如其分。比如写母爱伟大,就要写出她如何深明大意,而不是一味地写成溺爱;写一个卖菜大爷的大方,只要写出他不斤斤计较就好,如果他把一车菜送给一个开宝马的,只会显得他别有用意了。
一个篇文章的用词造句把握的恰当与否,与一个人的写作量和阅读量有很大的关系,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我平时看书少,动笔也不太多,到简书以后看到大家都在写,我才强迫自己写的。所以我对自己写的文章常常感到不如意,不能完整表达或者尽量完整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觉,总有一种匆匆收尾的感觉,觉得自己如果再写下就会“才尽词穷”。这也是自己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多看书。
一个作者如果在前面已经做的很好了,最后又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词句,把自己对人对事真是感受和观点写出来,那无疑是一篇成功的文章。
以上是我对写作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有幸能得各位朋友指正,并能与各位朋友研究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