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此书之前,我对秦国的历史印象只停留在教科书和影视剧中,当然后人的评价也不是良好,随之贴上了,“残暴无道”的标签。当你迷惑外在事物的表象时,你的判断是主观还是客观,有没有细细思考,这件事的缘由始末呢?我的回答,没有,反而更多的倾向于主观,道听途说。翻开这本书,它将秦国的诞生和灭亡,一一道来,也阐述了一个观点,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野蛮与文明,两种模式下的国家较量,谁能摘得桂冠,谁能绵延香火,谁能推进历史?当然,对于现在的我们已经知道,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但是命短,很快被取而代之。是什么强大了秦国,是野蛮的军国主义,是什么灭了秦国,也是野蛮的军国主义。据书中描述,秦国的崛起并非偶然,它的灭亡也不是荒淫无道。历史的真相永远不能看得清楚,岁月将真相一点一滴地冲刷成面目全非,后人只能推测而已。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野蛮二字,甚至有点颠覆我的观点。一个国家靠野蛮发家而来的,要靠文明来教化和继承。学习和阅读历史,并不是为了了解多么辉煌和惨烈的过去,更是让人有更多的勇气吸收更多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教训,探测茫茫的未来。
秦国本是一个蛮夷的小部落起源,至建成大秦帝国前六百年,都是不被其他诸侯国看好。秦国人,粗鲁,不懂礼仪,除了生存,连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怎么去创造,仅仅是一个非常单纯的部落。与其他诸侯国的文人雅士,礼仪文明相比,秦国连建国都比较苦逼。他们除了与胡人厮杀,没有其他的地域可以生存。春秋战国,周朝名存实亡,齐楚韩晋等诸侯国,都在努力发家致富时,秦国还在为了一个名分与周王朝努力恳求。其实周天子不过给秦祖先一张空头支票,但是秦不管,它太需要这样的有名无实的称谓了,因为处于那个环境,那是必需品,那是名片,是告诉别人我是秦,不是无名蛮人。战争,战争,是秦国的生存的工具,背靠胡人,前面诸侯霸主,稍微懈怠,你只有成为奴隶的份,任人宰割。况且那个时代,还是个奴隶制的国家,你若是奴隶,你的子子孙孙都摆脱不了奴隶的枷锁,还要生生世世。唯独反抗,拿起武器,除了战争,别无选择。秦国真正崛起的时候,是秦穆公领导商鞅变法的时代,一个彻头彻尾地军国主义的时代,慢慢崛起。
战场上,秦人奋力砍杀敌人的头颅,因为那是养家糊口和升官发财的筹码。有人为此真的发财,位高权重,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国的一切都是国家的,私人的绝不可能有的。你只有牢牢服从上司的命令,才得以活下来的权利。你可以想象,每一个秦国子民疲惫地从战场归来,光着身上绑着都是沉甸甸的血淋淋的头颅,表情是一种赶快交差的神态,想的是有没有完成上级的指令。人命如草芥,人头如西瓜,一刀切。但是春秋讲究礼仪,什么先礼后兵,战国完全,是兵刃互舔,血雨腥风,靠的野蛮,不讲道理。对于秦国的认识,后人评论一直延续至今,贬大于褒,也许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历史中,应该是客观的,不带有任何色彩,稍有偏颇,就会不平衡。
此书也仅代表某些流派的观点,至于秦国到底是不是真的野蛮,我想是有的。野蛮,鲁莽,人性不待见的短板。是不是正统的思想,永远是正确的?结果未必,我很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去阅读历史文献,让我有比较客观的角度去看,我们过去的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