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艺术工厂,我很久前便已闻大名,只是不曾去过而已。
近日有缘终于得窥庐山真面目,见识了一番前苏联、原德国在华建设工业项目的文化遗产。
我对德国包豪斯建筑不懂,但却对工业文化遗产的再开发有些了解。于是便兴起了写些文字的念头。
依靠原有工业文化遗产及其场地搞新兴产业,地处京城的“798”在国内无疑是有代表性的。这在老北平城消失后尤其令人怀念,成为一个历史时代曾经存在的城市烙印。
很多国际城市之所以闻名,并非只是经济社会的繁荣与休闲娱乐的发达,还有见证历史的诸多建筑令人思绪万千、心驰神往于历史深处。
一座城,不应只承载现在,还应贯穿历史和未来,才能显得饱满大度与厚重,才能担负起千年都市的荣耀。
这是我与出租车师傅一阵神侃后的深切感受。
德国的鲁尔区之所以能够因转型闻名遐迩,棕地再开发大规划下工业文化遗产的修复利用和旅游开发,功不可没。国内山西等资源型经济地区在此方面也已有响应与布局、举动。
这使得“798”艺术区的存在不再孤单了。至少已有同行者。
我这样的艺术门外汉,还是能够从艺术外找些灵感的。
当然,感触并非仅限于此。
市场经济大潮下,我对“798”经济功能是比较感兴趣的。大白话,就是这些人集聚于此,无论是艺术家、作家还是企业家,到底靠什么维持生计呢?

空间租赁无疑是一个途径。利用“798”的品牌效应与无数艺术新人成名的期盼,把自己有限的空间租借给艺术新人,用于作品展览传播,来赚取一些租金与门票。
游览观摩中,我就花费十元钱买了张门票,去看了一场据说是意大利风的抽象派表现主义画作,虽然没看懂。
出售、拍卖也是条传统路子。这里有专门的艺术品收藏、拍卖中心,也有不少店铺内的艺术品比如画、陶瓷作品、铜艺作品等明码标价出售。都是些我这样的门外汉不认识的名人所作。
动漫创作与工程区块链这些有潜力的产业,在“798”也有入驻。动漫创作及其周边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在这个艺术浓厚的园区内估计是能够汲取到更充分养料的。而今年来尤其火爆的区块链技术创新能够出现于此,也再次从侧面反映出“798”的魅力。
不仅艺术家,关联的高新科技也作为经济要素开始在此集聚了。
那么,玩得比较科技、比较现代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艺术+it+众筹”形成的高新产品诸如软件等,通过“烟立方”这样的中介商店,也可以实现动辄上百万的交易。
每年来“798”观摩、访问、旅游与合作的人群中,据百度百科文字显示约有 20% 的人会在此购买艺术品。
“798”艺术区,与现代科技、中介服务等结合起来,拥有足够变现能力后,成为一个立足浓厚历史遗产基础上的现代创意艺术工厂。
这与新建的各类产业区诸如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新区等等,显然有着很大的不同。
沾染了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气息的“798”艺术工厂,尽管也变现,也在意金钱,但在说辞和态度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消弭了不少纯粹市场经济容易滋生的“铜臭味”。
比如,一家“有熊出没”的咖啡店里,其出售的各种玩具、玩偶,就推崇玩具带来的陪伴、爱和善意,选择性地过滤掉了那些崇尚暴力的买家。
市场经济时代,这着实难能可贵,据说他们已坚持有十年了。除了人本身的价值取向外,我觉得“798”提供的自由发展氛围及包容性,也至关重要。
这是我在其他各种开发区所不曾见到过的。至少我没有直接体会到。
也许,“798”与其他各类开发区的不同,在理念、观念层面就集中表现于此吧。
如果考虑到其内奥迪设计中心、北京市电子技师学院等的存在。“798”产企校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不言而喻了。
占领原“718”厂一隅之地与“798”紧密相连的新晋防控网络病毒科技企业“360”,虽然还不知其未来能对“798”有何贡献,但科技与艺术产业的毗邻,无疑为“798”浓厚的历史味道中增加了不少科技色彩。
历史沧桑与时代技术潮流相得益彰下,“798”正走向一个令人期待的新未来!
(完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文中图片来自手机原创自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