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成语,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镇江下属丹阳市有座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
在江苏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常有朝廷的使者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一月常有那么几次。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前头刚刚派人捧着诏书、敕告出发,马上又加派使者去催办。梁武帝那么重视茅山的信息,一定是山中住有高人。这人并不是朝廷重臣,而是一位隐居的道士,名叫陶弘景。梁武帝每有军国大事,都要征求他意见,他身在方外,却俨然是朝政决策人物,所以当时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这位陶弘景,原先也在官场里滚过。他原籍丹阳(今属江苏省),从汉到南朝宋、齐之间,他祖上和父亲,都有人做过或大或小的官。弘景自小聪明,四五岁时便喜欢读书,九岁便读熟《礼记》、《尚书》、《周易》等深奥经书,十一岁做了某王子的博士官。二十三岁做过南齐巴陵王的侍郎,以后又担任过诸王侍读一类官职,兼掌书记。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既不是中央政府中的尚书一类大官,也不是治理一县一地的实权官职,所以他常怏怏不得志。到了三十六岁那年,决意辞官修道,来到茅山。他以为此山号称"华阳之天",神仙家洞天福地之一,于是自号为"华阳隐居",在山中筑道馆居住。
梁武帝萧衍未曾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采纳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事后,萧衍当然感谢弘景,派人进山慰劳,同时也让陶为他探求些长生不老的道理,炼些丹药。史书上称当时武帝对陶弘景"书问不绝,冠盖相望"--书信、问候不停传递,使者车辆在途中一辆接一辆,可以相互远远地望见。武帝知道陶弘景是个奇才,几次想请他出山做官,但陶坚辞不出。皇帝的诏书采得急了,他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武帝。画中一牛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哪有招徕的办法?"只是有军国大事,仍然派人咨询,"山中宰相"的名声便是这样形成的。
陶弘景所属的道派叫上清派,从他隐居茅山之后,茅山实际成了该派的中心,史称茅山宗。从他开始,上清派名声大振,从唐到北宋前期,上清派是社会影响最大的道派。陶弘景自己勤于撰述,写有道教教理、历史、养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种。其中像《神农本草集注》是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养性延命录》是养生学方面的著作,《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
谢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谢客。出身陈郡谢氏,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 ),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绍兴上虞区)。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此后任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仅四十九岁。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还兼通史学,擅书法,曾翻译外来佛经,并奉诏撰《晋书》。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谢灵运是我国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世称康乐公,山水诗派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谢家,祖父是大军事家谢玄,母亲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外孙女,是名副其实的名门贵胄。他小时候聪慧过人,过目不忘,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所以才高八斗受人欣赏的同时也沾染了一些文艺青年特有的傲气。
公元四百二十二年,谢灵运受到朝中部分权贵的排挤,被贬为今天的浙江温州地区的太守。心比天高的他自然心中郁闷,便寄情山水,开始了江南旅行的快乐生活。在温州的这段时间,他很少打理政务,外出旅行经常是十天半月不回办公室,百姓上访也从来见不到他的身影,只看见他走出办公室留下的鞋印。
两年后,欣赏他的贵人君王刘义隆将他召回了京城。刘义隆对谢灵运的才气十分赏识,时常召见他,给的赏赐也很丰厚,给了他秘书监的职位,负责图书的编纂和整理。一心想做丞相的谢灵运怎么甘心做做图书编辑工作呢,于是他在新职位上开始怠工,经常称病不上朝,刘义隆邀请他谈诗论画也不爱去了,经常不打招呼就外出游历,一去就是半月有余。
时间一长刘义隆也受不了谢灵运如此怠工,于是想办法让谢灵运自动离职。回乡的谢灵运更加放飞自我,整天呼朋引伴游山玩水,因为很多景色比较偏远,仔细游览需要开辟景区和道路,谢灵运又和当地百姓以及太守纠缠不清。
太守向朝廷告发了谢灵运,刘义隆出于对他的赏识未曾治罪,反倒给了他一个官位。可谢灵运志在丞相,怎么肯做这种文史小官呢?于是他还是只挂闲名,从不上班。最终忍无可忍的尚书将其治罪,刘义隆还是念着对他的赏识未曾重罚,只将他流放广州。没想到在广州他还是不安分,到处兴风作浪,最后在司法部门的确凿证据面前,宋文帝刘义隆只得批准了谢灵运的死刑判决,一代才子的生命就定格在了四十八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