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预防问题行为发生(18/90)

如何预防问题行为发生(18/90)

作者: SZ_68de | 来源:发表于2021-03-08 21:39 被阅读0次

    对于儿童的行为管理,多兴于“问题”而止于“问题行为”,以至于“问题”积重难返,成为挠头、顿足、无奈、空愤懑的难题。

    “不管是管”:不要眼睛里总是儿童的“问题”,不要动不动把一切都看成“问题”;即使看出点什么“问题”,也不要动辄“制止”、“批评”、“教育”,以“管理”为能事。

    事事都管,有四个恶果。

    1.反正事情都有人替“我”想着,“我”就不必劳神,更不必费心去安排、去计划,或者提醒自己做任何事情,“我”需要的就是抓紧一切机会做自己愿意却被别人管着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倘若逮不着机会做,可能就没有机会去做;

    2.本来“应该做”、“主动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被迫做”和“为别人做”;本来应该“缓做”、“少做”甚至“不做”的事情经过“事事都管”变成了“必须做”、“马上做”,“时不我待地做”,甚至“总是在做”。

    3.因“问题”而管理,可能在管理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如果这些问题行为最终终止了对“问题”的管理或者拖延了所管理的“问题”,则“问题行为”将被强化,以至于最后被管的“问题”成了管不了的“问题”。

    4.事事都管会使得被管理者讨厌、憎恨和想尽一切办法逃避或者躲避管理者。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还使用了暴力的手段,还可能促发被管理者以暴力反制管理者。

    “不管”为什么是“管”?“不管是管”基于如下几个理由。

    其一,他律弱化,自律强化。本该他一个人自律完成的事情,需要额外耗上一个人全程陪着,而且不仅仅是陪伴,还要催、督、促。

    在应用行为分析中,人类行为的习得通过两个途径:经由规则指导而获得条件与机会塑造而获得。后者是基础,前者是捷径。抄近路的前提是必有一定的实际或者实践的经验(或教训)为基础。

    他律减少或者弱化,自律产生的“条件和机会”就会增加。长时间玩电脑以后产生的空虚感,作业一堆还没有开始的头痛,想到明天交不上作业的惶惶不安,夜已深人已困却不得不点灯熬油的苦楚……几乎与万千管理的理由同样多的“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产生自律的行为。但是,这些“条件和机会”却因为一个事事都管的管理者而不复存在。所以他律加强,自律必弱;他律减弱,自律必加强。

    其二,不管是管,意在保持管理的效率。事事都管,反过来说就是事事都没管好,或者被管理者事事都不听管。管而不听,则管理效率必然下降,管理效率越低,则管理的权威越被损耗

    管理却没有结果,是非常消耗管理效率的,管理效率的低下也就直接降低了管理的权威。而不管理,虽然没有增加管理的权威,但也并没有降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不管是对管理权威或者管理效率的一种储备。

    要管的问题很多,随时随处都能发现需要管理的问题,无时无刻不会产生管理的动机和欲望。发现并管理问题,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发现了问题却要忍着不管,就不是可以轻松对付的了。不管需要能忍得住、放得下的定力和本事。不管的本事,不管的好处,都是需要刻苦努力才能得到。

    对于寻常百姓来讲,哪些最好不管?

    在此我们提出“三不管”,要求先不管“三不管”的事,才能循序渐进地领会不管的要领和不管的好处,从而更加灵活自如地采纳“不管是管”的策略。

    一不管:管不了的事情不要管

    以妈妈要求贝贝关电脑为例,假定2分钟以后贝贝就真的关了。妈妈会认为这件事情难管(管起来费劲),但还是能管。注意,事情变得难管是走向管不了的第一步,因为之后事情会越来越难管。比如,即便到了2分钟,贝贝还是不关电脑。妈妈气急败坏,前来替贝贝关电脑,但贝贝咬妈妈的手不让她关;或者妈妈靠近前,贝贝就以头撞桌子。妈妈这时候会躲避或者后撤,贝贝就不咬人或者撞头了。如果妈妈再来,他就真咬、真撞,直到出血、破损,妈妈又躲或撤。

    管理者因为儿童的某些问题产生了管理的动机和欲望,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遇到儿童的阻抗(儿童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行为:由被允许到不允许的消退过程中出现的消退爆发现象),管理者为逃避这些问题行为而妥协了所管理的问题(管理者的妥协行为被儿童阻抗行为的消失所负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管理者适应了在管理的过程中儿童出现的阻抗行为(由不允许到再次被允许的结果正强化了的问题行为),因此,减少了妥协的成分(由再次被允许到再次不被允许),儿童原来一直得以强化的阻抗管理的问题行为被再次消退,儿童以升级的阻抗行为(又一次消退爆发引发的问题行为的升级或者更新的问题行为)来对抗,管理者在升级的阻抗行为面前再次妥协。如此往复,管理者妥协的行为不断地被负强化加强,而儿童升级的阻抗行为(问题行为)则不断地被正强化加强。以至于最后管理者彻底缴枪,一切的妥协都被掩盖在“不得不”、“没办法”、“根本管不了”的幌子下和印象中。

    如果一个被管理的问题从既往的经验看常常是无果而终的结局,或者其结果是与管理者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那么,从一开始不管理这个问题要比管理而无果或者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要好得多。这样的问题留待儿童自己去管,或者交由具有管理权威、管理效率的他人来管,或者管理者自己准备好新的管理策略与技能以后再管。

    二不管:管不过来的事情不要管

    儿童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比如,静不下来,坐不住,摇头晃脑,跑来跳去,咬指甲,抠鼻子,挠屁股等等。它们或者出现在需要安静的场合,或者在大庭广众之下,或者出现在发呆发愣无所事事的场合,被管理者动辄管理或者批评教育。

    矫正这些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并不困难。问题在于,许多管理者往往只是就问题而管理问题,没有给被管理者指出如果他不花时间做这些事情,他接下来可以做点什么其他的事情,平时也没有培养或者准备儿童独自安静地做一些社会可接受的事情的习惯;管理者自身也没有去想如果终止儿童这些被管理的行为,接下来打算让他怎么打发这段“真空期”?有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管理他目前的这些行为问题?能不能陪他去做一些事情,以使他不再继续这些小毛病

    关于管不过来的事情,其特点往往是频率高,幅度小,危害不大。而管理者的特点往往是既搭不起时间,也耗不上功夫,以行动而不是语言去管理。同时,眼里又不容沙子一样看不得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小问题,或者自己私底下能容,但在公共场合就有点抹不开面子。其管理的结果往往是越管越多,越管越大,越管越有情绪(脾气)。这样的管理不如不管,装聋作哑当瞎子,世界反而更清净。

    三不管:可以缓行的行为缓缓再管

    在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类家长,眼睛里看不得别人(别家孩子)有一样比自己孩子多做的事儿,耳朵里听不得有一件对孩子有益却还没有做的事儿。自己对孩子没谱儿,却又极迷信所谓专家或者权威的片言只语,甚至是道听途说或者捕风捉影的事儿也至信不疑。这些家长三天两头给孩子定常规、立规矩,动辄就给孩子报兴趣班、课外辅导;早早就让孩子上幼儿园、入小学等等。殊不知任何一个孩子对于一个新环境、新任务或者新规范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急冲冲硬逼着孩子做这做那,一旦遭遇孩子大哭大闹,则又傻了眼,手足无措,最后只能由着孩子来。这样的管理如同前面介绍的,不如不管。

    要给孩子以新的任务,或者立新的规范,应当有个契机,然后有逐渐渗透的过程。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要先做一些铺垫和准备的工作。比如,他准备上幼儿园了,先由父母或者家长带他到幼儿园玩耍,跟老师沟通,在家人陪伴下间断旁听一些课程或者活动,结识一些可能在一起的小朋友等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预防问题行为发生(18/9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wem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