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句话常常用来解释因地域的差异导致思想观念和文化特征的差异。广袤的中华大地,文化源远流长,一根同生,很多传承都有相似之处,但落到细处,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尤其在饮食文化,乡俗乡音上。
可是,我家先生20多年前因工作来到皖北,与出生在皖北的我成家一直在皖北生活,我家儿子生在皖北长在皖北,三岁之前一直是我爸我妈带他,五谷杂粮什么都吃,可是到了幼儿园,小学后,基本不再吃面食,粥,馒头除非万不得已,不然不吃;面条除了意大利面,方便面其他一点也不尝,只有米饭才是饭,少了米饭吃不饱。慢慢地,一直很喜欢喝粥的我也不再喝粥了,而且吃米饭也从来没有专门烧过汤,完全皖南人的习惯。
这是不是先生凭一己之力改变了我,影响下一代呢?
这次回到皖南,只有短短两天与爷爷奶奶姑姑相处,虽平时相见不多,明显感觉儿子在这里更自在更融合。难懂的家乡话,他虽然不会说,但他都能听得懂,那种亲情的亲切感,在他身上全然地体现。细心地帮爷爷下载实用软件,教爷爷如何使用;和姑姑愉快地合影,传给远方的姑父表姐。帮奶奶做事,认真倾听奶奶大嗓门地讲话……感觉儿子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作为让爷爷奶奶骄傲的孙子,如此的懂事乖巧呢……
看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止是生长环境,还有周围的人文呀!
他的根在这里,他的基因深受影响!
网友评论